急性胰腺炎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护、禁食胃肠减压、补液防治休克)、药物治疗(抑制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抗生素应用(重症者预防胰腺坏死继发感染)、内镜治疗(胆源性者符合指征可ERCP及相关治疗)、手术治疗(针对胰腺坏死合并感染、脓肿等情况,选择相应手术方式),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一般治疗
1.监护: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等,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严密监护,监测指标包括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尿量、血常规、血生化、腹部超声或CT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例如,通过监测尿量可以评估肾脏灌注情况,若尿量减少可能提示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等情况。
2.禁食、胃肠减压:患者需禁食,持续胃肠减压,目的是减少胰液分泌,缓解腹胀等症状。一般胃肠减压需持续到患者腹痛等症状缓解、肠鸣音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考虑拔除。
3.补液、防治休克: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液体及电解质,维持有效血容量,防治休克。根据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情况和循环状况调整补液量和补液速度。对于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补充胶体溶液等,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例如使用白蛋白等。
二、药物治疗
1.抑制胰液分泌药物
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拮抗剂:如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进而减少胰液分泌。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胃壁细胞的H-K-ATP酶,从而减少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抑制胰泌素和缩胆囊素刺激引起的胰液分泌,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以通过减少胰腺的内外分泌来减轻胰腺的炎症反应。
2.抑制胰酶活性药物:如加贝酯等,可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多种胰酶的活性,从而减轻胰腺自身消化。但这类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时机。
三、抗生素应用
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通常需要使用抗生素预防胰腺坏死继发感染。抗生素的选择应覆盖肠道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等,常用药物如喹诺酮类联合甲硝唑等。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感染风险等因素合理选择抗生素,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使用。
四、内镜治疗
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若符合内镜下治疗指征,可考虑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及相关治疗,如Oddi括约肌切开术等,以解除胆管梗阻等病因。例如,当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等胆源性因素导致的急性胰腺炎时,ERCP可以取出结石,解除梗阻,从而缓解胰腺炎的病情。
五、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胰腺坏死合并感染:经过严格的内科治疗,病情仍进行性恶化,出现感染迹象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胰腺脓肿:明确有胰腺脓肿形成时需要手术引流。
胆源性胰腺炎经内科治疗病情不稳定者:需及时进行手术解除胆道梗阻等病因。
伴有消化道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者:需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手术方式包括坏死组织清除术、胰腺脓肿引流术、胆道探查术等,需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急性胰腺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更加谨慎。在治疗时,补液量的计算需更加精确,因为儿童的体液调节功能不如成人完善。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有特殊禁忌或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例如一些对儿童肾功能有影响的药物应慎用。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
2.老年患者:老年急性胰腺炎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因为高血糖可能加重胰腺的炎症反应。在补液等治疗时要注意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调整,避免加重心脏负担等。同时,老年患者的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在考虑手术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3.妊娠期患者:妊娠期急性胰腺炎较为罕见,但处理较为复杂。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胎儿的情况,在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案时要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例如,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需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在监护方面要更加密切监测胎儿的状况,如通过超声等检查监测胎儿的生长发育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