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不同年龄阶段贫血有不同诊断标准,新生儿期足月儿血红蛋白<145g/L、早产儿<130g/L可诊贫血;1-4个月婴儿<90g/L、4-6个月婴儿<100g/L、6月-6岁儿童<110g/L、6-14岁儿童<120g/L可诊贫血。缺铁性贫血相关检查有血清铁蛋白<12μg/L提示储存铁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全血)提示铁缺乏;巨幼细胞贫血相关检查有血清维生素B<75pmol/L提示缺乏、血清叶酸<6.8nmol/L提示缺乏。早产儿铁储备少贫血风险高需综合评估处理,患慢性疾病儿童贫血机制复杂需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并考虑慢性疾病影响来选治疗方案。
一、小儿不同年龄阶段贫血诊断标准
(一)新生儿期(出生至28天)
血红蛋白(Hb)浓度标准:足月儿血红蛋白<145g/L,早产儿血红蛋白<130g/L可诊断为贫血。这是因为新生儿在出生后的生理变化过程中,血红蛋白水平有其特定的变化规律,通过大量的临床监测数据得出此标准范围,低于该范围则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情况。
(二)1-4个月婴儿
血红蛋白浓度标准:血红蛋白<90g/L可诊断为贫血。婴儿在1-4个月时,生长发育迅速,对铁等造血原料的需求增加,若摄入不足等原因易导致贫血,依据临床统计的正常血红蛋白参考值范围确定此标准。
(三)4-6个月婴儿
血红蛋白浓度标准:血红蛋白<100g/L可诊断为贫血。此阶段婴儿从母体获得的铁储备逐渐消耗,而自身造血功能等开始发挥作用,但仍可能因各种因素出现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通过大量儿科临床病例分析确定该标准。
(四)6个月-6岁儿童
血红蛋白浓度标准:血红蛋白<110g/L可诊断为贫血。随着儿童生长发育,身体对血红蛋白的需求变化,经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得出此年龄段贫血的血红蛋白诊断标准。
(五)6-14岁儿童
血红蛋白浓度标准:血红蛋白<120g/L可诊断为贫血。这是根据该年龄段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血液学指标的正常范围确定的,用于判断此阶段儿童是否存在贫血状况。
二、贫血的病因学相关辅助诊断要点
(一)缺铁性贫血相关检查
1.血清铁蛋白:血清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指标,血清铁蛋白<12μg/L提示储存铁减少,对缺铁性贫血的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因为铁蛋白是铁的储存形式,当体内铁储备不足时,血清铁蛋白水平会降低,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已证实这一关联。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FEP增高,FEP>0.9μmol/L(全血),提示铁缺乏。当铁缺乏时,原卟啉不能与铁结合生成血红素,导致FEP积累增多,通过检测FEP水平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缺铁情况。
(二)巨幼细胞贫血相关检查
1.血清维生素B:血清维生素B<75pmol/L提示维生素B缺乏。维生素B参与DNA合成等重要生理过程,缺乏时会影响血细胞的生成,通过检测血清维生素B水平可诊断巨幼细胞贫血相关的维生素B缺乏情况。
2.血清叶酸:血清叶酸<6.8nmol/L提示叶酸缺乏。叶酸也是参与DNA合成的重要物质,缺乏时可导致巨幼细胞贫血,检测血清叶酸水平有助于诊断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
三、特殊人群贫血注意事项
(一)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铁储备相对更少,发生贫血的风险更高。在诊断贫血时需密切关注其血红蛋白水平,且要更早地开始关注铁等营养物质的补充,因为其生长发育对营养的需求更为迫切,要根据其胎龄、出生体重等情况综合评估贫血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优先考虑通过合理喂养等非药物干预方式来预防和纠正贫血,尽量避免过早使用药物治疗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
患有慢性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其贫血的发生机制可能更为复杂,除了考虑常见的造血原料缺乏等因素外,还可能与慢性疾病导致的炎症反应抑制造血等多种因素相关。在诊断贫血时需要综合评估慢性疾病对造血系统的影响,进行全面的相关检查,如除了常规的血常规、血清铁蛋白等检查外,可能还需要检测炎症指标等,以明确贫血的具体病因,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措施,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慢性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