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异常包括周期、量、经期、颜色等方面的异常及伴随症状。周期时长异常有频发、稀发,频率异常需排除妊娠病;量过多与器质性病变、血液疾病有关,过少与内膜损伤、卵巢功能减退等有关;经期延长与疾病、节育器有关,缩短与卵巢功能等有关;颜色发黑多因经血停留时间长等,鲜红可能是异常出血;伴随症状有痛经(分原发、继发)、情绪改变、贫血相关症状、甲状腺异常相关症状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多毛、肥胖、痤疮等表现。
月经周期频率异常:月经周期频率指的是月经来潮的次数,如有的女性月经周期虽在正常范围内,但每月都来月经,属于周期频率正常;若月经周期延长且次数减少,则为周期频率异常,可能与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等有关。对于有性生活的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频率异常还需排除妊娠相关疾病,如异位妊娠等也可能出现类似月经周期改变的表现。
月经量异常
月经量过多:正常月经量为20~60ml,超过80ml则为月经过多。可能由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病变引起,也可能与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疾病有关。长期月经量过多会导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尤其对于青春期女性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育龄期女性可能影响生育功能及生活质量。
月经量过少:月经量少于20ml为月经过少。常见原因有子宫内膜损伤(如人工流产术后、清宫术后等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受损)、卵巢功能减退、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月经量过少可能影响受孕,对于有生育需求的女性需引起重视,同时也可能提示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等问题,对女性生殖健康有一定影响。
月经经期异常
经期延长:正常经期为2~8天,超过8天即为经期延长。可能与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等疾病有关,另外,放置宫内节育器也可能导致经期延长。经期延长会增加感染风险,尤其是生殖系统感染的几率,对女性生殖健康不利,长期经期延长还可能导致贫血等并发症。
经期缩短:经期短于2天则为经期缩短。可能与卵巢功能衰退、内分泌失调等有关,部分女性可能因先天性子宫发育不良等原因出现经期缩短情况。经期缩短相对经期延长情况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反映女性生殖内分泌功能的异常。
月经颜色异常
月经颜色发黑:正常月经血一般为暗红色。月经血发黑可能是由于经血在宫腔内停留时间过长,如月经来潮初期或末期,经血量较少,在宫腔内氧化时间较长,导致颜色发黑;也可能与宫寒、气滞血瘀等中医概念相关,但从西医角度看,子宫内膜炎等炎症性疾病可能导致月经血排出不畅,从而颜色发黑;对于青春期女性,若有过度节食等情况导致内分泌紊乱,也可能出现月经颜色发黑的现象。
月经颜色鲜红:月经颜色鲜红且经量较多时,可能提示有异常出血情况,如子宫肌瘤引起的月经过多可能表现为月经颜色鲜红;另外,放置宫内节育器后也可能出现月经颜色鲜红且经量增多的情况;对于育龄期女性,若出现月经颜色鲜红且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等,需警惕是否有妇科疾病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异常出血。
伴随症状
痛经:部分月经失调的女性可能伴有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多发生在青春期,与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增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缺氧状态而出现痛经;继发性痛经则多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患者可出现月经期间下腹部疼痛,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情绪改变:月经失调可能引起女性情绪改变,如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情绪波动。这是因为月经周期中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尤其是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波动,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代谢,从而导致情绪改变。对于青春期女性,由于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激素水平波动较大,情绪改变可能更为明显;而围绝经期女性由于卵巢功能衰退,激素水平急剧变化,情绪改变也较为常见。
其他伴随症状:部分月经失调的女性还可能伴有乏力、头晕等贫血相关症状,这与长期月经量过多导致失血过多有关;若月经失调是由甲状腺功能异常引起,还可能伴有心慌、手抖、怕热或怕冷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的相关症状;对于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除了月经失调外,还可能伴有多毛、肥胖、痤疮等表现,这些症状与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