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通过导管等器械对消化道出血部位进行诊断与治疗的微创技术,包括血管造影明确出血部位,再用栓塞止血、血管收缩等介入方法止血,具有微创、定位准确、可重复性等优势,适用于急性消化道大出血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及慢性消化道出血经其他检查难明确出血部位者,存在栓塞相关、穿刺部位等并发症,治疗前要评估患者全身情况,治疗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及相关指标。
一、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定义
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通过导管等器械对消化道出血的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微创技术。它利用血管造影等手段明确出血的血管部位,然后通过栓塞止血、血管收缩等介入方法来控制出血。
二、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操作过程
1.血管造影
通过穿刺动脉(通常是股动脉)将导管送至消化道相关的供血动脉。例如,对于胃十二指肠动脉出血,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该动脉。在X线透视下注入造影剂,从而清晰显示出血的血管部位、形态以及出血的程度等情况。这一步对于准确找到出血点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血管的解剖结构可能会有差异,但通过精准的造影操作都能尽可能清晰地显示出血情况。比如,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可能存在血管硬化等情况,在造影时需要调整操作手法以更好地观察。
2.介入治疗止血
栓塞止血:如果明确了出血的血管,可通过导管注入栓塞物质,如明胶海绵颗粒等,阻塞出血的血管,达到止血目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管较细,选择栓塞物质时要充分考虑其血管特点,避免栓塞物质过大导致血管过度阻塞等不良后果;对于有基础疾病如肝硬化导致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在选择栓塞物质和操作过程中要更加谨慎,防止出现栓塞相关的并发症。
血管收缩:某些情况下可以注入血管收缩剂,使出血部位的血管收缩,减少血流量从而止血。但要注意不同患者对血管收缩剂的反应可能不同,比如老年患者可能对血管收缩剂的耐受性较差,需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
三、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优势
1.微创: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创伤小,患者恢复快。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尤其是儿童,微创的优势更为明显,可减少手术创伤对儿童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对于老年患者,能降低手术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几率。
2.定位准确:通过血管造影可以精确找到出血部位,针对性地进行治疗,避免了盲目治疗的情况。无论患者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明确了出血的血管位置,都能准确实施介入治疗操作。
3.可重复性:如果第一次介入治疗后出血复发等情况,在合适的时机可以再次进行介入治疗,而相对外科手术,再次手术的难度和风险可能会相对降低。
四、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适用情况
1.急性消化道大出血:如胃溃疡大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等,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介入治疗。不同年龄的患者,急性大出血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出现哭闹、面色苍白等,老年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休克前期表现,一旦怀疑急性消化道大出血且内科治疗无效,就可评估是否适合介入治疗。
2.慢性消化道出血经其他检查难以明确出血部位者:通过介入治疗的血管造影等手段可以明确出血部位并进行治疗。
五、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注意事项
1.并发症
栓塞相关并发症:可能出现栓塞部位血管供血区域的组织缺血、坏死等情况。例如,栓塞胃十二指肠动脉时,可能导致胃或十二指肠部分组织缺血,但通过合理选择栓塞物质和栓塞程度可以尽量避免严重的组织坏死。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患者,组织缺血后的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更加关注相关组织的血运情况。
穿刺部位并发症:如穿刺动脉处出血、血肿形成等。不同患者的凝血功能不同,老年患者或有凝血障碍疾病的患者发生穿刺部位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和护理。
2.注意事项
治疗前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包括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凝血功能等。对于儿童患者,要评估其生长发育情况和对手术的耐受性;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手术的影响。
治疗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出血情况以及有无并发症发生。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