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活动性出血来源多样,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诊断靠内镜、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补充血容量、止血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情况,需及时准确诊断治疗并个体化方案。
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若出血部位在上消化道,出血速度较快且量较多时,可表现为呕血,呕血颜色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黑便通常是因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肠道内被消化液分解,形成硫化铁,使大便呈黑色,且质地黏稠,形似柏油,称为柏油样便,这是消化道出血活动性出血较为典型的表现。对于下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速度较快时,也可能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当出血量较大时,患者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出汗、口渴、晕厥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这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引起的。
诊断方法
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出血活动性出血的重要手段。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球部等上消化道的病变,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原因;结肠镜可以观察结肠及回盲部的病变,对于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较大。在检查过程中还可以进行止血治疗,如内镜下止血夹夹闭血管、注射药物止血等。
影像学检查:
血管造影:对于内镜检查未能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可考虑血管造影。通过将造影剂注入血管,观察血管是否有异常,如血管破裂、对比剂外溢等情况,从而确定出血部位。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CT及MRI检查: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可以帮助发现消化道出血相关的血管病变或占位性病变,但对于活动性出血的诊断敏感性相对内镜和血管造影较低。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变化。禁食,对于少量出血且无明显呕吐的患者,可适当进流食,但对于大量出血的患者需严格禁食。
补充血容量: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可先输入生理盐水、林格氏液等晶体液,必要时输入胶体液如白蛋白、血浆等,以纠正休克,维持组织灌注。
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对于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内镜下止血:如前所述,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操作,如注射止血药物、使用止血夹等。
手术治疗:对于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病情危急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胃大部切除术、肠切除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出血的病因和部位等情况来决定。
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消化道出血活动性出血时,往往病情较为隐匿,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如呕血、黑便不明显,但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可能较早出现。这是因为老年患者各器官功能减退,对失血的代偿能力下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补液速度不宜过快,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减慢。
儿童患者:儿童消化道出血活动性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较快。常见原因可能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感染等。儿童对失血的耐受性更差,需要迅速评估病情,及时补充血容量。在止血治疗方面,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内镜下止血等,要谨慎使用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肾功能有影响或有其他不良反应的药物。同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安抚,减少其紧张焦虑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影响病情。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消化道出血活动性出血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胎儿和孕妇的情况。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例如,内镜检查在妊娠期相对较为安全,但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使用要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胎儿畸形或其他不良影响的药物。
总之,消化道出血活动性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临床情况,需要及时准确地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