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消化道出血患者需进行多方面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出血情况等病情观察;采取平卧位或休克体位等体位护理;急性期禁食、恢复期少食多餐等饮食护理;对成人和儿童进行心理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的皮肤护理;留置胃管时的管道护理。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
对于消化道出血患者,需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成人正常体温范围是36℃-37℃左右,脉搏60-100次/分钟,呼吸12-20次/分钟,血压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若患者出现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情况,提示可能有大量出血,需及时告知医生。儿童的生命体征范围与成人不同,儿童体温36℃-37.3℃左右,脉搏较快,年龄越小脉搏越快,新生儿可达120-140次/分钟,1岁以内110-130次/分钟,1-3岁100-120次/分钟,3-7岁80-100次/分钟,7-12岁70-90次/分钟;呼吸频率儿童比成人快,新生儿40-45次/分钟,1岁以内30-40次/分钟,1-3岁25-30次/分钟,3-7岁20-25次/分钟,7-12岁18-20次/分钟;血压方面,儿童血压计算公式为收缩压=80+(年龄×2)mmHg,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
观察患者意识状态,若出现意识模糊等情况,可能是由于出血导致脑供血不足引起。
2.出血情况观察
观察呕吐物及粪便的颜色、性质和量。若呕吐物为鲜红色或有血块,粪便呈柏油样黑便且量较多,提示消化道有较多出血。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需仔细观察粪便情况,如尿布上的粪便颜色等。同时记录患者每小时的尿量,尿量减少可能提示组织灌注不足。成人尿量正常应大于30ml/小时,若小于30ml/小时可能存在肾灌注不足。儿童尿量与年龄有关,新生儿每小时应大于1ml/kg,婴儿每小时大于2ml/kg,幼儿每小时大于3ml/kg,学龄儿童每小时大于4ml/kg。
二、体位护理
1.一般体位
患者应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对于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可适当调整体位。儿童在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时,要注意头部的舒适位置,避免颈部扭曲。
若患者出现休克症状,应采取休克体位,即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增加回心血量。但儿童在采取休克体位时需注意力度和角度,避免对儿童造成不适或损伤。
三、饮食护理
1.急性期饮食
在消化道出血急性期,需禁食。对于成人和儿童都是如此,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待出血停止后,可逐渐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过渡到半流质饮食,如稀粥等,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饮食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刺激消化道。儿童的饮食温度更要严格控制,防止烫伤或加重消化道刺激。
2.恢复期饮食
恢复期饮食应遵循少食多餐原则,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如软米饭、面条、蔬菜泥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粗糙等刺激性食物,以防再次引起出血。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摄入。
四、心理护理
1.成人患者
消化道出血患者往往会因为疾病的突然发生而产生紧张、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解释病情及治疗方案,缓解其紧张情绪。例如,向患者说明通过积极治疗可以控制出血等情况,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儿童患者
儿童患者由于年龄小,对疾病的认知有限,更容易产生焦虑不安。护理人员要以温和的态度与儿童交流,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转移儿童的注意力,减轻其恐惧心理。同时要安抚患儿家长的情绪,让家长保持镇定,为患儿树立信心。
五、皮肤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等原因,要定期为患者更换体位,擦洗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压疮。对于儿童,皮肤更加娇嫩,更要注意皮肤的清洁和保护,选择柔软的尿布或衣物,避免皮肤受到摩擦。
观察皮肤颜色、温度等情况,若发现皮肤有发红等压疮前驱症状,要及时采取措施,如使用气垫床等。
六、管道护理(如有留置胃管等情况)
1.胃管护理
若患者留置胃管,要妥善固定胃管,防止脱出。保持胃管通畅,定期冲洗胃管,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对于儿童,要注意胃管固定的牢固程度,避免儿童玩耍时将胃管拔出。同时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无菌原则,防止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