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急救与治疗包括一般急救措施(采取平卧位、抬高下肢、有呕血者头偏一侧、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建静脉通道输晶体液、休克时输胶体液、血红蛋白低或收缩压低时输血)、病因治疗(针对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消化道肿瘤等采取相应药物或手术等治疗)、内镜治疗(适合者内镜下止血),还有特殊人群(老年、儿童、妊娠期女性)注意事项,需根据不同情况谨慎处理以保障患者安全。
一、一般急救措施
1.体位:让患者采取平卧位,将下肢抬高,这样有利于保证脑部的血液供应,防止因失血过多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对于有呕血的患者,应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血液误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2.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心率增快往往是早期休克的表现之一,血压下降提示出血量较大,需要及时评估病情变化。
二、补充血容量
1.输液: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盐水或平衡液等晶体液,以快速补充血容量。如果患者存在休克表现,可能需要输注胶体液,如右旋糖酐、血浆等,胶体液可以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更好地扩充血容量。对于老年患者,要注意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控制,避免过快过多输液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儿童患者则要根据体重严格计算输液量和速度。
2.输血:如果患者血红蛋白低于70g/L,或收缩压低于90mmHg,应考虑输血治疗。输血可以迅速纠正贫血,改善组织器官的氧供。但在输血前要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输血反应。
三、病因治疗
1.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PPI),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等。PPI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有利于止血。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消化性溃疡出血,还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治疗,通常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和铋剂的四联疗法。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生长抑素可以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对于肝功能较好的患者,可以考虑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等介入治疗;对于肝功能较差的患者,可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但要注意压迫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引起食管、胃黏膜缺血坏死等并发症。
3.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同样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严重感染、停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4.消化道肿瘤出血:如果是可切除的肿瘤,应考虑手术治疗;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内镜下治疗(如内镜下止血术)或介入治疗等。
四、内镜治疗
1.内镜下止血: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如消化性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消化道肿瘤出血等,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例如,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以采用内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凝血酶等进行局部止血,或者使用内镜下钛夹夹闭出血血管;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进行内镜下曲张静脉套扎术或注射硬化剂等治疗。内镜治疗具有定位准确、止血效果好等优点,但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操作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补液时要密切关注心功能情况,避免输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频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儿童患者:儿童消化道出血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往往较快。在补充血容量时要严格按照体重计算输液量和速度,避免过度输液。在进行内镜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内镜型号,操作要轻柔,减少对儿童消化道的刺激和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的病因治疗,要根据具体病因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尽量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消化道出血需要特别谨慎,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如某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止血治疗要在保障孕妇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必要时可能需要多学科会诊,综合评估母婴情况后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