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需鉴别消化性溃疡(青中年、长期反复上腹痛伴进食规律、胃镜见溃疡病灶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硬化患者、胃镜见曲张静脉等)、急性胃黏膜病变(有应激或服药史、胃镜见胃黏膜糜烂等)、胃癌(中老年、消化不良等、胃镜见肿块或溃疡病灶等);下消化道出血需鉴别肠道恶性肿瘤(中老年人、排便习惯改变等、内镜见肿瘤病灶等)、肠道息肉(任何年龄、息肉表现、内镜及病理活检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中青年、克罗恩病各年龄、内镜表现及相关检查等)、缺血性肠病(老年人、基础疾病、内镜及血管造影等)、肠憩室出血(老年人、乙状结肠憩室、钡剂灌肠等检查)。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
(一)消化性溃疡
发病情况:多见于青中年人群,有长期反复上腹痛病史,疼痛与进食有一定规律性,如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多为进食后痛,1-2小时后缓解。
内镜表现:胃镜下可见溃疡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底部有灰白色或黄白色苔膜,周围黏膜充血、水肿。
相关检查:可通过胃镜明确诊断,同时粪便隐血试验常呈阳性,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呕血、黑便等表现。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发病情况:常见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多有长期饮酒、病毒性肝炎等病史。
内镜表现:胃镜下可见食管或胃底有曲张的静脉,呈蓝色或紫红色,表面可能有红色征。
相关检查:肝功能检查可见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功能异常等,腹部B超或CT可发现肝硬化、脾大等表现,血常规可见血小板减少等。
(三)急性胃黏膜病变
发病情况:常与应激因素有关,如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休克等;也可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酗酒等引起。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有明确的应激或药物服用史。
内镜表现: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出血点或浅溃疡,病变可弥漫分布于胃窦、胃体等部位。
相关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根据有应激或服药史可辅助诊断。
(四)胃癌
发病情况:多见于中老年人群,有消化不良、消瘦、贫血等表现,部分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内镜表现:胃镜下可见胃内肿块或溃疡病灶,肿块可呈菜花状、结节状,溃疡多呈不规则形,边缘不整齐,底部凹凸不平,有污秽苔。
相关检查: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可能升高,腹部CT可了解肿瘤侵犯范围及有无转移等情况。
二、下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
(一)肠道恶性肿瘤
发病情况: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直肠癌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
内镜表现:结肠镜下可见肠道内肿瘤病灶,呈菜花样、溃疡型等,表面易出血、坏死。
相关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依据,肿瘤标志物如CEA等可能升高,腹部CT或MRI可评估肿瘤分期及有无转移。
(二)肠道息肉
发病情况: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部分有家族遗传倾向,一般无明显症状,较大息肉可出现便血、腹痛等。
内镜表现:结肠镜下可见肠道黏膜隆起性病变,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或有分叶。
相关检查:病理活检可明确息肉性质,小息肉可在内镜下切除。
(三)炎症性肠病
发病情况:如溃疡性结肠炎多见于中青年,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表现;克罗恩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表现为腹痛、腹泻、腹部肿块、瘘管形成等。
内镜表现: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呈连续性分布;克罗恩病内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相关检查: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钡剂灌肠检查可辅助诊断,病理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四)缺血性肠病
发病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可因肠系膜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低灌注等引起。
内镜表现:急性期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严重时可出现溃疡、坏死;慢性期可见肠壁增厚、狭窄等。
相关检查:腹部血管造影可发现血管狭窄或栓塞等情况,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升高,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五)肠憩室出血
发病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乙状结肠憩室,一般无明显症状,出血时可出现便血。
内镜表现:结肠镜下可见憩室开口,周围黏膜可能有充血、水肿等。
相关检查:钡剂灌肠检查可发现憩室影,有助于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