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有消化性溃疡(与Hp感染、胃酸过多、NSAIDs使用有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引发,其他门静脉高压原因也可致)、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应激、酗酒、服NSAIDs等引起)、胃癌(肿瘤坏死溃疡侵蚀血管,与Hp感染、饮食习惯、遗传等有关);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有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小肠肿瘤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血管畸形(先天性、获得性)、肠憩室病(结肠憩室病)、缺血性肠病(老年人因肠道血管问题致肠道缺血引发)。
一、上消化道出血病因
1.消化性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是常见病因。其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酸分泌过多等因素有关。Hp感染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胃酸分泌过多则直接损伤黏膜。例如,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0%的胃溃疡患者伴有Hp感染。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使用也是重要因素,NSAIDs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老年人因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而更易长期使用NSAIDs,从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主要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所致。肝硬化时,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进而形成侧支循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常见的侧支循环表现之一。当曲张静脉破裂时,会引起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且急,病死率较高。据统计,肝硬化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高,且与肝硬化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其他原因引起的门静脉高压,如布-加综合征等,也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多种因素可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可导致胃黏膜应激性溃疡形成,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此外,酗酒、服用NSAIDs等也可损伤胃黏膜屏障,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研究发现,在严重应激状态下,胃黏膜的血流减少,黏液分泌减少,从而易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4.胃癌
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侵蚀血管引起出血。早期胃癌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上腹部疼痛、消瘦、呕血、黑便等症状。胃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重要手段,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盐饮食、食用腌制食品等)、遗传因素等有关。
二、下消化道出血病因
1.肠道肿瘤
结肠癌和直肠癌是常见的下消化道肿瘤。肿瘤生长过程中可破坏肠道血管,导致出血。临床表现为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痛等。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肿瘤的发生率增加,5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患肠道肿瘤。遗传因素在某些肠道肿瘤的发生中起作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易发展为肠道癌。
小肠肿瘤相对少见,但也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瘤等,其出血症状可表现为隐匿性或间歇性便血。
2.炎症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肠道黏膜出现弥漫性炎症、溃疡,导致出血。患者常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症状,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肠道黏膜呈节段性炎症、溃疡,也可引起出血,还可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表现。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有关,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等也参与其中。
3.肠道血管畸形
包括先天性血管畸形和获得性血管畸形等。先天性血管畸形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但也可在成年后出现出血症状。获得性血管畸形常见于老年人,如肠道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血管畸形的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出血可为间断性或持续性,出血量可多可少。
4.肠憩室病
如结肠憩室病,多发生在乙状结肠。憩室是肠壁向外突出的袋状结构,当憩室内的血管破裂时可引起出血。老年人是结肠憩室病的高发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肌肉力量减弱,肠腔压力增高,易形成憩室。患者可表现为便血,一般出血量相对较少,但也有少数患者出现大量出血。
5.缺血性肠病
多发生在老年人,由于肠道血管硬化、狭窄等原因导致肠道缺血。常见于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情况。肠道缺血后,黏膜发生糜烂、溃疡,引起出血。患者可出现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导致肠坏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