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是机体体温调节失衡核心体温≥40℃伴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的重症急症分劳力性和非劳力性,其危险源于体温过高致细胞损伤及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体温调节衰退及基础病风险高,婴幼儿因体温调节和汗腺功能不完善风险高,高温环境暴露人群因长期暴露风险高,有基础疾病人群因基础病削弱耐受能力风险高。
一、热射病的定义
热射病是由于暴露于高温环境和(或)剧烈运动等引起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核心体温升高(通常≥40℃)并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急性重症医学急症,属于中暑的最严重类型,分为劳力性热射病和非劳力性热射病(又称为经典型热射病)。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年老体弱、慢性疾病患者及婴儿等,多在高温环境下机体散热不足引发;劳力性热射病多发生于健康青壮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剧烈运动时,机体产热过多而散热不足导致。
二、热射病危险的原因
(一)体温过高对机体细胞的直接损伤
当核心体温超过40℃并持续一定时间后,会破坏细胞的蛋白质结构,影响细胞正常代谢与功能。例如,高温可使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流,细胞外物质大量内流,进而引起细胞功能紊乱甚至死亡。研究表明,持续的高体温会使细胞内酶活性异常,干扰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如三磷酸腺苷(ATP)生成减少,无法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受损。
(二)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高热会直接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意识障碍,如昏迷、谵妄等,还可能引起抽搐。这是因为高温影响了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和神经递质的平衡,破坏了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调控功能,严重时可造成永久性脑损伤,影响患者的认知、运动等功能。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热射病可导致心血管功能紊乱,引起低血压甚至休克。高温使外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淤积在外周,回心血量减少,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同时,高热还会直接损伤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进一步加重循环衰竭。
3.对肾脏的损害:热射病易引发急性肾损伤,高温环境下机体大量失水,血液浓缩,肾灌注不足,同时高温导致的肌肉损伤会释放肌红蛋白等物质,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加重肾脏的缺血缺氧,最终导致肾小管坏死,出现少尿、无尿等症状,严重影响肾脏的排泄和调节功能。
4.对凝血系统的影响:热射病可激活凝血系统,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温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凝物质释放,使凝血因子被激活,形成广泛的微血栓,消耗大量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导致患者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等,进一步加重病情。
三、特殊人群面临热射病的高风险及原因
(一)老年人
老年人体温调节功能衰退,皮肤汗腺萎缩,散热能力下降;且常合并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影响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当处于高温环境时,老年人更易出现体温急剧升高,发生热射病的风险显著增加,且病情进展快,预后较差,因为其多器官功能储备和代偿能力减弱,难以承受热射病引发的多器官损伤。
(二)婴幼儿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汗腺功能未完全成熟,散热能力差。在高温环境下,婴幼儿通过皮肤散热的效率低,容易因体内热量积聚而体温迅速升高。而且婴幼儿不能准确表达自身不适,家长若未能及时察觉高温环境对婴幼儿的影响,极易导致热射病的发生,一旦发生,病情发展迅速,对婴幼儿的脑、心、肾等重要器官可造成严重且不可逆的损害。
(三)高温环境暴露人群
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工作的人群,如户外劳动者(建筑工人、快递员等)、高温车间工人等,由于长时间暴露于高温环境中,机体持续处于产热大于散热的状态,接触热源的机会多,缺乏有效的防暑降温措施时,发生热射病的风险远高于一般人群。这类人群因工作性质无法随时躲避高温,身体持续受到高温应激,更容易出现体温调节失衡,引发热射病。
(四)有基础疾病人群
患有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在高温环境下,基础疾病会被进一步诱发或加重。例如,心血管疾病患者高温下心脏负担加重,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高温环境可能影响呼吸功能,加重缺氧状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高温可干扰神经功能,导致病情波动。这些基础疾病会削弱机体对热应激的耐受能力,使发生热射病的可能性增加,且热射病带来的多器官损伤会进一步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