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部分可保守治疗,适用于轻症及尚无感染的中度重症,具体措施有禁食胃肠减压、液体复苏、抑制胰液分泌、营养支持、抗感染治疗,需监测病情(生命体征、腹部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和胎儿,还存在对胎儿及孕妇自身病情变化风险,特殊人群需更谨慎,要严密监测下谨慎实施并灵活调整方案。
一、保守治疗的具体措施
1.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可以减少胰液分泌,减轻胰酶对胰腺及周围组织的自身消化,缓解腹胀等症状。对于妊娠中晚期的孕妇,需注意保证营养物质的适当补充,可通过肠外营养等方式维持孕妇及胎儿的营养需求。
2.液体复苏: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需要根据孕妇的体重、孕周、病情等调整补液量和补液成分,确保孕妇内环境稳定,同时要考虑到胎儿对液体平衡的需求。
3.抑制胰液分泌
抑酸剂:常用质子泵抑制剂等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因为胃酸刺激会促进胰液分泌,所以通过抑制胃酸可以起到一定减少胰液分泌的作用。
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抑制胰液、胰酶分泌,改善胰腺微循环,对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有一定治疗作用,但使用时需权衡对胎儿的影响,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用药时机。
4.营养支持:根据孕妇的营养状况选择合适的营养支持方式。在妊娠期间,保证胎儿的营养供应至关重要。早期可采用肠外营养,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营养物质的选择和供给量要满足孕妇和胎儿的需求。
5.抗感染治疗:如果存在感染迹象,需合理选用抗生素。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严格把握用药的指征和疗程,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二、保守治疗的监测与评估
1.病情监测
生命体征:密切监测孕妇的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腹部体征:观察腹痛、腹胀等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定期进行腹部查体,了解腹膜刺激征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动态监测血常规、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脂肪酶、肝功能、电解质、血糖等指标,血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是诊断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指标,其变化能反映胰腺炎症的程度;肝功能等指标可了解肝脏受影响情况;电解质和血糖变化则关系到孕妇的内环境稳定和胎儿的生长发育。
影像学检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等。腹部超声相对简便、无创,可动态观察胰腺形态、周围积液等情况,但妊娠中晚期受胎儿及羊水等影响,超声检查有一定局限性,必要时可考虑磁共振成像(MRI)等相对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检查,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2.胎儿监测:对于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孕妇,还需加强对胎儿的监测。包括胎动计数、胎心监护等。胎动计数能反映胎儿在宫内的安危情况,正常胎动每小时3-5次,若胎动异常需及时处理;胎心监护可了解胎儿的心率变化及宫缩时胎儿的耐受情况,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胎儿监护和干预措施,确保胎儿的健康。
三、保守治疗的风险与注意事项
1.对胎儿的影响风险:保守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病情的变化等都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例如,某些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病情严重时孕妇的内环境紊乱也可能波及胎儿,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宫内窘迫等问题。所以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评估对胎儿的潜在风险,与孕妇及家属充分沟通,告知可能出现的不良妊娠结局,并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孕妇自身病情变化风险: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保守治疗过程中,孕妇自身病情可能加重,如发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胰腺坏死、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可能需要及时终止妊娠并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所以要密切观察孕妇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病情恶化迹象,要果断决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保障孕妇生命安全。
3.特殊人群的特殊考虑:对于高龄孕妇、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等特殊人群,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保守治疗需要更加谨慎。高龄孕妇本身妊娠风险较高,胎儿发生异常的几率增加;有不良孕产史的孕妇对妊娠结局更为敏感,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和管理,提供更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充分考虑孕妇的心理状态等因素,给予人文关怀,缓解孕妇的焦虑情绪,有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
总之,妊娠合并急性胰腺炎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但需要在严密监测孕妇病情和胎儿状况的前提下,谨慎实施保守治疗措施,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