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便失禁的原因包括生理发育、疾病、心理行为及其他因素。生理发育方面,婴幼儿神经系统和肛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疾病有肠道的肠炎、先天性巨结肠,神经系统的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心理行为上,压力情绪、心理创伤会影响;其他因素有饮食结构不合理、食物过敏不耐受、排便习惯不规律及过度排便训练不当等。
一、生理发育相关原因
(一)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
1.婴幼儿阶段:对于婴幼儿,尤其是1-3岁的幼儿,神经系统还在不断发育成熟过程中。控制排便的神经中枢尚不完善,可能导致孩子不能很好地感知直肠内粪便的充盈情况并做出有效的排便反应。例如,婴儿的大脑对脊髓排便反射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使得排便的自主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出现大便失禁现象。
2.学龄前期儿童:虽然学龄前期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已有一定进展,但部分孩子可能仍存在相对不完善的情况,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如突然惊吓等)时,可能干扰正常的排便控制,引发大便失禁。
(二)肛门括约肌功能未成熟
1.低龄儿童:婴幼儿的肛门括约肌发育尚不完善,张力较低,对粪便的控制能力不足。随着年龄增长,肛门括约肌的力量会逐渐增强,控制排便的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如果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异常,如早产等情况导致肛门括约肌发育滞后,就容易出现大便失禁。比如,早产儿由于提前出生,身体各器官包括肛门括约肌的发育可能未达到足月儿的成熟度,更易发生大便失禁。
二、疾病相关原因
(一)肠道疾病
1.肠炎:
病毒、细菌等感染引起的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炎症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加快,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和排便控制功能受到影响。例如轮状病毒肠炎,主要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患儿除了有腹泻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大便失禁情况,同时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
对于患有肠炎的儿童,炎症导致肠道黏膜受损,吸收和分泌功能紊乱,使得粪便的形成和排出难以正常控制,从而出现大便失禁。
2.先天性巨结肠:这是一种先天性肠道发育畸形,由于结肠远端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肠管痉挛,近端结肠扩张、肥厚。患儿出生后多有顽固性便秘,以后逐渐出现腹胀、呕吐,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大便失禁,粪便经常溢出污染内裤。这种疾病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儿期,是导致儿童大便失禁的重要肠道疾病之一。
(二)神经系统疾病
1.脊髓损伤:如果儿童有过脊髓部位的外伤等情况导致脊髓损伤,会影响神经对排便的传导和控制功能。例如,意外事故造成脊髓损伤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大便失禁,同时可能伴有下肢运动障碍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2.脑性瘫痪:脑性瘫痪患儿由于大脑发育异常,常常伴有运动和神经功能障碍,其中排便控制障碍较为常见。大脑对排便中枢的调控异常,导致患儿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出现大便失禁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姿势异常、运动发育落后等表现。
三、心理行为相关原因
(一)压力与情绪因素
1.学龄期儿童:学龄期儿童面临学习压力、环境变化等情况时,可能会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可能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进而干扰正常的排便控制。例如,新入学的儿童可能因为适应新环境产生焦虑情绪,从而出现大便失禁现象。
2.心理创伤:如果儿童经历过如受到惊吓、被虐待等心理创伤事件,可能会导致心理应激反应,影响排便的自主控制。例如,遭受过严重惊吓的儿童,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大便失禁情况,这是因为心理创伤影响了大脑对排便相关神经的调控。
四、其他因素
(一)饮食因素
1.饮食结构不合理:儿童如果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会导致粪便形成减少,肠道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而严重便秘时可能出现大便失禁情况,粪便会不自主地溢出。例如,长期挑食、只吃精细食物的儿童,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部分儿童对某些食物过敏或不耐受,食用后会引起肠道不适,出现腹泻等症状,进而可能导致大便失禁。比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儿童,食用牛奶制品后可能出现腹泻、腹痛,同时伴有大便失禁现象。
(二)生活习惯因素
1.排便习惯不规律: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定时排便习惯,长时间不排便会使粪便在肠道内积聚,当粪便量过多时可能出现大便失禁。例如,经常拖延排便时间的儿童,肠道对粪便的控制能力受到影响,容易发生大便失禁。
2.过度排便训练不当:不恰当的排便训练方式可能会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影响正常排便控制。比如过早、过于严厉地进行排便训练,可能导致儿童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出现大便失禁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