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的原因包括肠道本身病变、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及医源性因素。肠道本身病变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肠道息肉)、血管性病变(肠道血管畸形、缺血性肠病);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有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细菌性痢疾、肠结核、寄生虫感染);医源性因素有肠道手术并发症、内镜检查或治疗相关。
一、肠道本身的病变
1.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多发生于青中年人群,病因与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肠道黏膜出现溃疡、糜烂等病变,可导致下消化道出血,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病程较长者还可能出现消瘦、贫血等情况,其肠道黏膜的炎症持续刺激会破坏血管导致出血。
克罗恩病:好发于回肠末端和右半结肠,病因涉及遗传、免疫等,肠道呈节段性炎症,病变处肠壁增厚、溃疡形成,可引起肠道出血,患者除了有腹痛、腹泻等表现外,还可能出现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不同年龄均可发病,青少年及青壮年相对多见。
2.肠道肿瘤
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与饮食、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肿瘤生长过程中会侵蚀肠道血管,导致出血,早期可能仅有大便潜血阳性,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腹部肿块等症状,右半结肠癌以全身症状、贫血、腹部肿块为主,左半结肠癌则以便血、肠梗阻等表现较为突出。
直肠癌: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与直肠慢性炎症、遗传因素、息肉恶变等相关,癌肿破溃后会引起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常伴有黏液,患者有便意频繁、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等症状,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肠道息肉:包括腺瘤性息肉等,部分息肉有恶变倾向,息肉表面的血管较丰富,当息肉受到刺激或发生溃破时可引起出血,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小的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较大的息肉可能出现便血、腹痛等,通过内镜检查可发现并进行处理。
3.血管性病变
肠道血管畸形: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血管畸形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获得性的多见于老年人,肠道血管畸形处的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表现为间歇性便血,出血量可多可少,有时可自行停止,内镜、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发现病变。
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动脉硬化、心力衰竭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导致肠黏膜缺血、坏死,引起出血,常表现为腹痛后出现便血,腹痛程度不一,可伴有腹泻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肠道黏膜容易出血,患者有皮肤紫癜、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表现,也可出现便血,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血小板计数明显降低。
白血病: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血小板生成减少,同时白细胞异常增殖可能浸润肠道等组织,导致出血倾向,患者除了有贫血、发热、感染等全身症状外,可出现肠道出血,表现为便血,通过骨髓穿刺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疾病,以及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等)引起的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均可导致肠道出血,患者有相应的凝血功能异常病史,出血表现多样,可能为持续的少量出血或突发的大量出血。
2.感染性疾病
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肠道黏膜受到痢疾杆菌侵袭,出现炎症、溃疡,导致出血,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大便常规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巨噬细胞。
肠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多继发于肺结核,好发于回盲部,肠道黏膜出现结核结节、溃疡等病变,可引起出血,患者有低热、盗汗、乏力、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等表现,结核菌素试验、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寄生虫感染:如钩虫病,钩虫吸附在肠道黏膜上,导致肠道黏膜出血,患者有贫血、腹痛、腹泻等表现,粪便检查可发现钩虫卵。
三、医源性因素
1.肠道手术并发症
肠道手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缝线脱落等情况可导致出血,常见于结直肠手术等,一般发生在术后近期,患者有手术史,出现便血等症状,需要通过检查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
2.内镜检查或治疗相关
在进行结肠镜检查时,可能因操作粗暴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血;进行息肉切除等治疗时,若止血不彻底也可引起术后出血,一般在检查或治疗后短时间内出现便血等表现,需要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