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坏疽是糖尿病患者因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及感染等致足部组织坏死,分为湿性和干性坏疽,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和全身症状,预防需控制血糖、足部护理、戒烟等,处理要控制感染、改善循环、清创及视情况手术,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有其护理及治疗特点。
糖尿病足坏疽的分类
湿性坏疽:较为常见,多因缺血合并感染引起。局部组织肿胀,有较多分泌物,常有恶臭。由于坏死组织水分较多,适合细菌生长繁殖,感染容易扩散。例如糖尿病患者足部被轻微创伤后,因局部血液循环差、神经感觉减退未及时察觉,伤口被细菌感染,进而发展为湿性坏疽。
干性坏疽:常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较重,足部血液循环严重不足但感染相对较轻时。坏死组织干燥、皱缩,呈黑色,与周围健康组织有明显的分界线。常见于足部小动脉逐渐闭塞,血流逐渐减少的情况,如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时,足部远端逐渐出现干性坏疽。
糖尿病足坏疽的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者血管和神经的病变发生率增加。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血管弹性降低、神经修复能力差等,更容易发生糖尿病足坏疽。例如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的风险比年轻糖尿病患者高。
性别因素:一般来说,男性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但这也与男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血糖控制情况等多种因素相关。比如男性糖尿病患者可能更易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等,而吸烟会加重血管病变,增加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因素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收缩血管,减少足部血液供应,同时还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显著增加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几率。有研究表明,吸烟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的风险比不吸烟的糖尿病患者高2-3倍。
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会持续损伤神经和血管。如果糖尿病患者不能将血糖稳定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糖化血红蛋白长期高于7%,就会加速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进展,增加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风险。
病史因素
长期糖尿病病史:糖尿病病史越长,发生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概率越高。例如糖尿病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发生糖尿病足坏疽的可能性明显高于病史较短的患者。
合并其他并发症:如合并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往往提示患者全身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较为严重,这会进一步增加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风险。比如同时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其血管病变可能更为广泛和严重,足部血液循环更容易出现问题。
糖尿病足坏疽的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坏疽部位有不同程度的颜色改变、组织形态变化。湿性坏疽局部红肿、有脓性分泌物;干性坏疽则是局部皮肤发黑、干燥、萎缩等。患者还可能伴有足部的疼痛,湿性坏疽时疼痛可能因感染炎症刺激而较为明显,干性坏疽时疼痛相对可能较轻但也可能存在。
全身症状:如果坏疽合并严重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异常。
糖尿病足坏疽的预防及处理原则
预防方面
血糖控制: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使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7%以下,可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合理用药等综合措施来实现,以减少高血糖对神经和血管的损伤。
足部护理:每天检查足部,观察有无破损、红肿、水疱等情况;保持足部清洁,用温水洗脚,水温不宜过高(一般37-40℃为宜),洗完后轻轻擦干,尤其是脚趾间;选择合适的鞋袜,避免足部受到挤压和摩擦,例如穿宽松、透气的棉质袜子和大小合适、柔软的鞋子。
戒烟:糖尿病患者应坚决戒烟,以改善血管循环,降低糖尿病足坏疽的发生风险。
处理原则:一旦发生糖尿病足坏疽,首先要控制感染,根据创面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改善足部血液循环,可通过应用扩血管药物等方法;对于坏死组织需要及时清创,根据坏疽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清创方式,如湿性坏疽可能需要定期清除脓性分泌物,干性坏疽可能需要修剪坏死组织等;对于严重的糖尿病足坏疽,可能需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如截肢等,但手术需谨慎评估患者全身情况和足部病变情况后再决定。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在预防和处理糖尿病足坏疽时更要注重细致的足部护理,密切监测血糖和足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儿童糖尿病患者相对较少发生糖尿病足坏疽,但如果发生,由于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影响其足部的正常发育,同时严格控制血糖,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