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角脱发指额部两侧头发逐渐减少变细稀疏、发际线后移,常见遗传、雄激素水平变化、内分泌疾病、营养不良、精神因素等原因,诊断需医生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应对要针对不同原因采取如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等措施,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要点。
常见原因
遗传因素:雄激素性脱发是常见的导致额角脱发的原因,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脱发的遗传史,个体发生额角脱发的风险会增加。从科学研究来看,相关基因会影响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性,使得毛囊逐渐微小化,头发变细、变短,最终导致额角脱发。这种情况在男性和女性中都可能发生,男性相对更为常见,但女性也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类似表现。
雄激素水平变化:体内雄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引发额角脱发。例如,男性在青春期后雄激素分泌增加,如果雄激素代谢异常,可能导致额角部位的头发受到影响。对于女性来说,在一些特殊时期,如产后、更年期等,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也可能出现雄激素相对增多的情况,从而引起额角脱发。
内分泌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也与额角脱发相关。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可能导致头发的生长周期受到干扰,出现包括额角脱发在内的脱发表现。通过临床检测甲状腺功能可以辅助判断是否由该疾病引起额角脱发。
营养不良:长期缺乏某些营养素也可能导致额角脱发。例如缺乏蛋白质、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2、B6等)、铁、锌等营养素时,会影响头发的正常生长和健康。蛋白质是头发的重要组成成分,缺乏时头发会变得脆弱、易脱落;维生素B族参与头发的代谢过程;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缺铁会导致贫血,影响毛囊的血液供应,进而影响头发生长;锌元素对维持毛囊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精神因素: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焦虑、紧张等精神因素也可能引发额角脱发。当人体处于长期精神应激状态时,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毛囊的血液供应和营养供应受到影响,干扰头发的生长周期,使得头发进入休止期,从而出现脱发,包括额角脱发。例如一些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工作压力过大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诊断与评估
医生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家族脱发史、疾病史、用药史、精神状况等。例如了解患者是否患有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疾病,是否有过重大的精神刺激事件等。
体格检查:观察额角脱发的具体表现,如脱发区域的范围、头发的粗细等情况,同时检查头皮的状况,看是否有炎症、鳞屑等其他异常。
实验室检查:可能会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来辅助诊断,如激素水平检测(包括雄激素等相关激素)、微量元素检测(检测铁、锌等元素水平)、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以排查是否由内分泌等因素导致额角脱发。
应对与注意事项
对于遗传因素导致的额角脱发:目前医学上有一些治疗方法,如外用药物(如米诺地尔)等,但对于严重的情况可能需要考虑植发等手术治疗。在生活方式方面,要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于有遗传脱发家族史的人群,从青春期开始就可以适当关注头发的情况,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
雄激素水平变化相关的额角脱发:如果是雄激素性脱发导致,男性可以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是否使用抗雄激素药物等治疗,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等情况。女性则需要根据具体激素水平和身体状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处理。在生活中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
内分泌疾病引起的额角脱发: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是关键。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引起的额角脱发,需要通过补充甲状腺激素来治疗原发病,随着甲状腺功能的改善,脱发情况可能会有所缓解。患者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甲状腺功能等指标。
营养不良导致的额角脱发: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蛋类、豆类等)、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全麦制品、谷物、绿叶蔬菜等)、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红枣等)、富含锌的食物(如坚果等)。如果饮食调整效果不佳,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营养素的补充。
精神因素引起的额角脱发:要注意调节精神状态,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运动、冥想、心理咨询等。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改善脱发情况也有帮助。例如每天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有助于缓解精神压力,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对头发的健康可能有一定的益处。特殊人群如儿童一般较少出现额角脱发,但如果有特殊情况导致的脱发,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干预措施,优先考虑非药物的生活方式调整等方法。对于老年人出现额角脱发,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在处理时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耐受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