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筛窦炎是鼻窦炎症性疾病,由感染、过敏、鼻腔结构异常等引起,有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头痛)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可通过鼻内镜、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鼻腔冲洗、手术等方法,还可通过增强免疫力、避免接触过敏原、积极治疗鼻腔疾病来预防。
一、定义
上颌窦筛窦炎是鼻窦炎症性疾病,鼻窦包括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上颌窦筛窦炎即上颌窦和筛窦发生了炎症反应,多由感染(如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过敏、鼻腔结构异常等因素引起。
二、病因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些细菌容易侵入上颌窦和筛窦引发炎症。例如,在感冒后,鼻腔黏膜充血水肿,细菌容易在鼻窦内滋生繁殖。
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初期可能引起上呼吸道感染,进而波及鼻窦,导致上颌窦筛窦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更容易因病毒感染引发此类疾病。
过敏因素: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鼻腔黏膜发生过敏反应,出现水肿,影响鼻窦的引流,从而诱发上颌窦筛窦炎。过敏引发的上颌窦筛窦炎在花粉季节等特定环境下更为常见,儿童和青少年中过敏体质者相对较多见此类情况。
鼻腔结构异常:比如鼻中隔偏曲,会影响鼻腔的正常通气和引流,使上颌窦和筛窦的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导致炎症反复发作。这种鼻腔结构异常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存在,若出生时就存在鼻中隔偏曲等结构问题,就可能较早引发上颌窦筛窦炎。
三、临床表现
局部症状:
鼻塞:鼻腔黏膜炎症性充血、水肿以及分泌物增多导致鼻塞,轻重程度不一,儿童可能因鼻塞出现呼吸不畅、张口呼吸等情况,影响睡眠和进食。
流涕:可为脓性或黏脓性鼻涕,上颌窦筛窦炎的鼻涕多为黄色或黄绿色,儿童不会擤鼻涕时,鼻涕可能倒流至咽部,引起咳嗽等症状。
头痛:上颌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面颊部、上列磨牙区域,筛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眼眶周围、鼻根部等部位,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头痛部位,表现为哭闹、烦躁不安等。
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发热时体温波动可能较大,如体温可迅速升高至38℃-39℃甚至更高,需密切关注,防止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
乏力:患者感觉全身没有力气,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精神萎靡等。
四、诊断方法
鼻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鼻腔内的情况,如鼻黏膜是否充血、肿胀,窦口是否有堵塞、脓性分泌物等,能够清晰看到上颌窦和筛窦开口处的病变情况,对于诊断上颌窦筛窦炎具有重要意义,儿童进行鼻内镜检查时需在合适的麻醉下进行,以减少患儿的不适。
影像学检查:
鼻窦CT:能够清楚显示上颌窦和筛窦的解剖结构以及炎症情况,如窦腔内是否有积液、黏膜是否增厚等,是诊断上颌窦筛窦炎的重要影像学依据,可帮助医生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和范围,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鼻窦X线:也可用于辅助诊断,但相对鼻窦CT,其分辨率较低,对于细微病变的显示不如CT清晰。
五、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上颌窦筛窦炎,会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但需注意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准确选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抗生素。
鼻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鼻腔黏膜的炎症反应,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儿童使用时要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遵循医嘱使用。
黏液促排剂:促进鼻窦内黏液的排出,改善鼻窦的引流,儿童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口感等因素,提高依从性。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或海盐水进行鼻腔冲洗,能够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减轻鼻腔黏膜水肿,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选择合适的冲洗器具和冲洗液浓度,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鼻腔黏膜。
手术治疗:对于经过规范药物治疗无效、鼻腔结构异常严重影响鼻窦引流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术等,儿童手术需谨慎评估,充分考虑其生长发育等因素。
六、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儿童应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如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蛋类等,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儿童可以根据年龄进行合适的运动,如户外活动、跑步、游泳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体质者要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在花粉季节减少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防尘螨寝具等,儿童要注意保持室内清洁,减少过敏原接触。
积极治疗鼻腔疾病:如有鼻腔结构异常等问题,如鼻中隔偏曲等,要及时就医治疗,防止引发上颌窦筛窦炎,儿童如果发现鼻腔有异常情况,要尽早检查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