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贫血是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按病因分三类、按程度分四级,常见原因有营养性因素、造血功能障碍、溶血性、失血性等,表现为面色等苍白及特殊表现,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非药物干预包括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针对不同贫血用相应铁剂、维生素B、叶酸等,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儿情况,定期体检,合理饮食,遵医嘱用药,预防感染,及时就医,避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一、小儿贫血的定义与分类
小儿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6个月-6岁小儿血红蛋白<110g/L,6-14岁小儿血红蛋白<120g/L为贫血。按病因可分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溶血性、失血性三类;按程度分为轻度(血红蛋白值90-110g/L)、中度(60-90g/L)、重度(30-60g/L)、极重度(<30g/L)。
二、小儿贫血的常见原因及表现
(一)常见原因
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
营养性因素:婴幼儿生长发育快,若饮食中缺乏铁、维生素B、叶酸等营养素易导致贫血。例如,纯母乳喂养的婴儿,若母亲膳食中铁摄入不足,婴儿可能缺铁;长期单纯母乳喂养未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B和叶酸的辅食,可引起巨幼细胞贫血。
造血功能障碍:某些疾病可影响骨髓造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多与遗传、药物、感染等因素有关,小儿可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
2.溶血性贫血:可由红细胞内在缺陷(如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缺乏等)或外在因素(如免疫性溶血、感染等)引起。例如,新生儿溶血病多因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导致溶血,出现黄疸、贫血等表现。
3.失血性贫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急性失血如外伤、消化道大出血等;慢性失血常见于消化道溃疡、肠息肉等,小儿可逐渐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等。
(二)表现
小儿贫血一般表现为面色、甲床、口唇、睑结膜苍白,婴幼儿还可出现烦躁不安、生长发育迟缓等。不同类型贫血还有其特殊表现,如巨幼细胞贫血患儿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表情呆滞、目光发直、反应迟钝等;溶血性贫血患儿常有黄疸表现。
三、小儿贫血的诊断方法
(一)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的喂养史,了解饮食中营养素摄入情况;有无慢性疾病史,如反复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家族中有无贫血相关疾病等。
(二)体格检查
观察患儿面色、皮肤黏膜苍白程度,检查肝、脾、淋巴结有无肿大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贫血原因。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是诊断贫血的初步检查,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比容等指标,判断贫血程度及大致类型。例如,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常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细胞性贫血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等。
2.血涂片检查:观察红细胞形态、大小等,对贫血的病因诊断有帮助,如红细胞呈靶形常见于地中海贫血等。
3.进一步病因检查:根据初步血常规结果,可能需要进行血清铁、铁蛋白、维生素B、叶酸、Coombs试验等检查,以明确贫血的具体病因。例如,缺铁性贫血患儿血清铁、铁蛋白降低;巨幼细胞贫血患儿血清维生素B或叶酸水平降低等。
四、小儿贫血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饮食调整
1.对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婴儿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如强化铁的米粉、肉类、鱼类等;较大儿童可多吃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
2.对于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应添加富含维生素B和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类、绿叶蔬菜、水果等。维生素B在动物性食品中含量丰富,叶酸在绿叶蔬菜中含量较高。
(二)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利于贫血的改善。同时,注意避免感染等可能加重贫血的因素。
五、小儿贫血的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
(一)缺铁性贫血
可使用铁剂,如硫酸亚铁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注意铁剂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低龄儿童使用需谨慎。
(二)巨幼细胞贫血
对于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巨幼细胞贫血,可补充维生素B;叶酸缺乏引起的可补充叶酸。
六、特殊人群(小儿)贫血的温馨提示
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对其影响较大。家长要密切关注小儿的面色、精神状态等,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贫血。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根据小儿年龄合理添加辅食,保证营养均衡。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小儿,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预防感染等情况,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贫血。如果小儿出现贫血相关症状,如长时间面色苍白、乏力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