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从食管到肛门间消化道的出血,分上、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多样,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便血及全身症状,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急救、药物、内镜及手术治疗,需及时明确病因个体化处理。
病因方面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
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溃疡可侵蚀血管导致出血,其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等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患病,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儿童中也不少见,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中老年人风险较高。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多由肝硬化引起,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使食管胃底的静脉丛淤血、扩张,一旦静脉破裂就会引起大量出血,这种情况在有长期饮酒史、患有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等导致肝硬化的人群中常见。
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应激因素引起,比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胃黏膜出现急性糜烂、出血。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创伤患者、术后患者等容易出现。
胃癌:胃癌肿瘤组织侵袭血管可导致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有家族胃癌病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的人群风险增加。
下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
结肠息肉:结肠息肉可以是单个或多个,息肉表面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部分息肉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结肠癌:肿瘤生长过程中侵犯血管引起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有结肠癌家族史、高脂肪低纤维饮食、肥胖等因素的人群患病风险高。
缺血性肠病:多见于老年人,因肠道血管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肠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肠黏膜缺血、糜烂、出血,患者多有心血管疾病史,如动脉硬化、房颤等,容易导致肠系膜血管栓塞或狭窄。
痔:是下消化道出血较常见的原因,各年龄段都可能发病,长期久坐、便秘等因素容易诱发痔出血。
临床表现方面
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后,经胃酸作用变成酸性血红蛋白,呕吐出来可呈咖啡色或鲜红色;血液进入肠道后,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大便呈黑色,称为黑便,外观像柏油样,所以也叫柏油样便。如果出血量大、速度快,可能出现呕血为鲜红色,黑便稀薄呈暗红色。
便血:下消化道出血时,便血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如直肠、乙状结肠出血,出血量大且速度快时,便血可为鲜红色,附在粪便表面;若出血部位较高,出血量少且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便血可为暗红色。
全身症状:出血量较少时,可能仅有头晕、乏力等表现;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心慌、冷汗、四肢冰凉、脉搏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不同年龄人群对出血量的耐受不同,老年人往往对慢性少量出血耐受较差,而儿童急性大量出血可能迅速出现休克症状。
诊断方面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溃疡病史、肝病病史、近期用药情况等,同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腹部体征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情况,判断贫血程度;粪便隐血试验可检测大便中是否有微量出血;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有助于查找出血的病因及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
内镜检查:胃镜可以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病变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原因;结肠镜可观察结肠、直肠的病变;胶囊内镜适用于小肠病变的检查,患者吞服胶囊后,胶囊随消化道蠕动拍摄图像,医生通过分析图像诊断疾病。不同年龄段患者内镜检查的耐受性不同,儿童进行内镜检查需要更谨慎的准备和操作。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血管造影等,对于一些内镜难以发现的出血部位或血管性病变有帮助,血管造影还可以同时进行介入止血治疗。
治疗方面
一般急救措施: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对于有休克表现的患者,需要积极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输入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胶体溶液等。
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因使用相应药物,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可使用降低门静脉压力的药物(如生长抑素等)。
内镜下治疗:对于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可在内镜下进行止血治疗(如注射止血、钛夹夹闭等);结肠息肉出血可在内镜下切除息肉止血。
手术治疗:对于经保守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病因适合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胃癌出血可能需要行胃癌根治术等。
总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消化系统急症,需要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不同年龄段、不同病因的患者在诊断和治疗上有各自的特点,需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进行个体化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