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便血的常见原因包括肛门局部问题(如肛裂、直肠息肉)、肠道感染(如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肠炎)、过敏性紫癜、肠套叠、血液系统疾病等,不同年龄阶段特点不同,就医时根据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大便常规)、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结肠镜)等,护理要针对不同病因进行,预防需培养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卫生、加强锻炼、排查过敏原等。
一、常见原因
(一)肛门局部问题
1.肛裂:多因大便干结,排便时撑破肛门皮肤所致。小孩会有排便疼痛、哭闹,便血特点为大便表面带少量鲜血,或便后手纸上有血。常见于有便秘习惯的儿童,与孩子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等有关,比如平时不爱吃蔬菜、水果,喝水少等情况易引发。
2.直肠息肉:儿童较为常见的良性病变。通常是无痛性便血,鲜血多附着在大便表面,不与大便混合。可能是肠道黏膜异常增生形成息肉,当大便通过时摩擦息肉导致出血。
(二)肠道感染
1.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除了便血外,还常伴有发热、腹痛、腹泻,大便多为黏液脓血便,有里急后重感。多因孩子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比如不干净的瓜果、蔬菜等导致感染。
2.病毒性肠炎:如轮状病毒肠炎,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除了腹泻外,也可能出现少量便血,常伴有呕吐、发热等症状,多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三)过敏性紫癜
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除了皮肤紫癜外,还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表现为腹痛、便血,便血多为暗红色,多见于双下肢和臀部紫癜同时存在的患儿。其发病可能与接触过敏原有关,如食物(鱼虾、蛋类等)、药物、感染等因素。
(四)肠套叠
多见于2岁以内儿童,尤其是4-10个月婴儿。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便血多为果酱样血便,这是由于肠套叠时肠管套叠处的血管被压迫,导致肠黏膜出血坏死,与大便混合形成果酱样便。
(五)血液系统疾病
1.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也可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便血。同时可能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表现,多与自身免疫因素等有关。
2.白血病:除了有贫血、发热、出血倾向(包括便血)等表现外,还可能有肝、脾、淋巴结肿大等。白血病时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影响血小板、白细胞等的生成和功能,从而导致出血等症状。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及相关考虑
(一)婴儿期(1岁以内)
1.婴儿便血需要特别重视,肠套叠在这个阶段相对高发,要密切观察是否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等表现。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的饮食也可能影响婴儿,比如母亲食用易过敏食物可能导致婴儿过敏性紫癜相关便血。
2.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注意奶粉是否合适,是否存在牛奶蛋白过敏等情况,这可能引发肠道过敏相关便血。
(二)幼儿期(1-3岁)
此阶段直肠息肉相对常见,同时肠道感染的机会也较多。如果孩子有反复腹痛、便血,要考虑直肠息肉可能,可通过直肠指检、结肠镜等检查明确。同时要注意孩子的卫生习惯,防止肠道感染的发生。
三、就医建议及检查
(一)及时就医情况
如果小孩出现便血,尤其是便血量大、伴有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休克表现,或者便血持续不缓解、伴有剧烈腹痛等情况,应立即就医。
(二)相关检查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孩子的腹部情况,看是否有包块、压痛等,检查肛门局部情况,看是否有肛裂、息肉等。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情况,帮助判断是否有感染、贫血、血小板减少等情况。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血小板计数会明显降低;细菌性痢疾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常升高。
大便常规:观察大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否有肠道感染、出血等情况。如细菌性痢疾时大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脓细胞。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对于肠套叠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发现肠套叠的套叠影像。
结肠镜检查:对于肠道息肉、炎症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适用于较大儿童。
四、护理及预防建议
(一)护理方面
1.对于肛裂的孩子,要保持肛门清洁,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可适当涂抹凡士林等保持肛门湿润,同时调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复发。
2.对于肠道感染的孩子,要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根据病情可能需要进行消化道隔离等护理措施。
3.对于过敏性紫癜的孩子,要避免接触过敏原,注意休息,密切观察皮肤紫癜变化及便血情况。
(二)预防方面
1.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均衡营养,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防止便秘。
2.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瓜果要洗净,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肠道感染。
3.加强孩子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4.对于有过敏体质的孩子,要注意排查过敏原,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预防过敏性紫癜等疾病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