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消化道出血需进行评估与监测,包括一般状况和出血程度评估;初步处理有一般支持治疗和病因初步判断相关检查准备;进一步处理包含内镜下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注意事项,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处理,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以合理治疗下消化道出血。
一、评估与监测
1.一般状况评估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需关注生命体征,如儿童要密切监测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变化,因为儿童下消化道出血可能导致血容量快速变化,婴幼儿还需观察精神状态、囟门情况等。成年人则要留意意识状态、皮肤黏膜色泽等,通过皮肤黏膜色泽判断是否有贫血表现,如面色苍白、甲床苍白等。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近期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的食物,如辛辣刺激食物、粗糙食物等;是否有基础疾病,如肠道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血管畸形等病史;女性患者需询问月经情况,排除妇科疾病导致的类似下消化道出血表现的可能。
2.出血程度评估
依据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判断贫血程度。轻度贫血血红蛋白在正常下限-90g/L,中度为60-90g/L,重度<60g/L。同时观察便血情况,如便血的颜色、量,鲜血便多提示出血部位距肛门较近,暗红色血便提示出血部位相对靠上,黑便多提示上消化道或小肠出血但在肠道停留时间较长。
监测尿量,通过尿量变化评估组织灌注情况,若尿量减少,提示可能存在血容量不足,需警惕休克发生。对于儿童,还要关注前囟、眼窝等是否有凹陷,判断脱水情况。
二、初步处理
1.一般支持治疗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呕血的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根据患者情况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充血容量,可选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复方氯化钠溶液)和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白蛋白),但要注意根据患者心肺功能情况控制补液速度和量,避免加重心肺负担。对于老年人,要尤其注意心功能情况,防止补液过快导致心力衰竭。
对于出血导致贫血的患者,根据贫血程度决定是否需要输血,一般血红蛋白<70g/L或存在明显缺氧症状时考虑输血。儿童输血需严格按照儿童输血指征,根据体重等计算输血量。
2.病因初步判断相关检查准备
安排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大便常规+潜血等。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提示有凝血障碍性疾病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对于条件允许的患者,可考虑进行急诊内镜检查(如结肠镜),一般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进行,以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但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需先稳定生命体征后再考虑内镜检查。儿童进行内镜检查需在麻醉科等多学科协作下进行,充分评估麻醉风险。
三、进一步处理
1.内镜下治疗
若内镜检查发现出血病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对于肠道息肉出血可进行息肉电切术;对于血管畸形可采用氩离子凝固术、激光治疗等;对于溃疡出血可进行止血夹夹闭、注射药物(如肾上腺素盐水)等止血操作。不同病因导致的出血内镜下治疗方式有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判断。
2.药物治疗
对于某些原因引起的下消化道出血,可使用止血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减少内脏血流量,从而达到止血目的。但使用药物时需考虑患者基础疾病,如老年人有前列腺增生时使用某些药物需谨慎。对于炎症性肠病导致的下消化道出血,可能会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3.手术治疗
当内镜下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持续、存在严重肠道病变(如肠道肿瘤、严重的肠道血管畸形无法通过内镜处理等)时,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出血病因和部位而定,如肠道肿瘤需行肿瘤切除术,肠道血管畸形可能需要行肠段切除术等。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充分评估手术必要性和可行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与成人有所不同,常见病因有肠套叠、梅克尔憩室等。在处理时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对于肠套叠可先尝试空气灌肠等非手术复位方法。同时,儿童病情变化快,要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加强护理,保持患儿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搬动。
2.老年人
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常与肠道肿瘤、血管退行性病变等有关。老年人多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处理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在补液时要注意控制补液量和速度,避免诱发心力衰竭或加重糖尿病病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权衡手术风险和保守治疗风险,充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下消化道出血需格外谨慎,要充分考虑胎儿情况。首先评估出血对胎儿的影响,在进行检查和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例如内镜检查需在充分评估后进行,药物使用要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手术治疗要权衡对妊娠和胎儿的影响,尽可能选择对妊娠影响最小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