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有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有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由急性应激、服用NSAIDs、酗酒等引起)、上消化道肿瘤(肿瘤组织缺血坏死致血管破裂出血)、胆道出血(由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等引起,常呈周期性发作);下消化道出血常见原因有肠道肿瘤和息肉(良恶性肿瘤及息肉致出血)、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致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出血)、憩室病(老年人乙状结肠憩室因血管受刺激或炎症致出血)、肠道血管畸形(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致血管脆弱破裂出血)、其他原因(如肠套叠、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致出血)。
一、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一)消化性溃疡
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主要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例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重要因素,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0%的胃溃疡与Hp感染相关。Hp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胃酸等侵袭因素作用增强。另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的使用也是重要诱因,NSAIDs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肝硬化时,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压力升高,进而使食管胃底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扩张、迂曲形成静脉曲张。当门静脉压力显著升高时,曲张的静脉壁承受压力增大,易发生破裂出血。这种出血通常较为迅猛,出血量较大,病情凶险。例如,在我国,引起肝硬化的主要病因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若病情控制不佳发展为肝硬化,就可能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情况。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
多种因素可引起,如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败血症及其他严重脏器功能衰竭等(急性应激),这些因素可导致胃黏膜微循环障碍、黏膜屏障功能损害,引起胃黏膜糜烂和出血。另外,服用NSAIDs、酗酒等也可损伤胃黏膜,引发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导致出血。比如长期大量酗酒的人群,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防御机制,从而容易出现胃黏膜的糜烂和出血。
(四)上消化道肿瘤
如食管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例如胃癌,随着肿瘤的进展,癌组织侵犯血管,就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为呕血、黑便等。而且肿瘤导致的出血往往呈慢性、间断性,出血量一般相对较少,但也有突然大量出血的情况。
(五)胆道出血
常见病因有胆管结石、胆道蛔虫症、胆道感染等。胆道结石可损伤胆管黏膜,引起出血;胆道蛔虫症时,蛔虫钻行可导致胆道黏膜损伤出血;胆道感染可引起胆管黏膜炎症、溃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出血可流入十二指肠,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如呕血、黑便等,且常呈周期性发作,出血后因血液凝固堵塞胆道,出血可暂时停止,随着胆汁的分泌和胆道内压力变化,再次引起出血。
二、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
(一)肠道肿瘤和息肉
肠道的良恶性肿瘤及息肉都可引起出血。例如结直肠癌,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随着肿瘤的生长,肿瘤组织血供丰富,容易发生糜烂、溃疡,导致出血,表现为便血,多为暗红色血便,量多少不等。肠道息肉如腺瘤性息肉,也可能出现出血情况,一般为间断性少量便血。
(二)炎症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肠道黏膜出现弥漫性炎症、糜烂和溃疡,容易导致出血,表现为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腹痛、腹泻等症状。克罗恩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肠道黏膜呈节段性炎症、溃疡,也可引起出血,便血程度不一,还可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瘘管形成等表现。
(三)憩室病
多见于老年人,乙状结肠是最常见的发生部位。憩室是肠壁向外突出形成的袋状结构,当憩室内的血管受到刺激或发生炎症时,可引起出血。一般为间歇性便血,出血量可多可少。例如乙状结肠憩室病,因憩室周围的血管破裂,导致便血,患者可能无明显腹痛等其他症状,或仅有轻微腹痛。
(四)肠道血管畸形
包括先天性血管畸形和后天获得性血管畸形等。先天性血管畸形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的皮肤、黏膜等部位可见毛细血管扩张,肠道内的毛细血管扩张也可导致出血。后天获得性血管畸形可能与肠道缺血、炎症等因素有关,血管畸形部位的血管脆弱,容易破裂出血,表现为便血。
(五)其他原因
如肠套叠,多见于儿童,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并引起出血,典型表现为果酱样血便。另外,肠扭转、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等也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肠扭转时肠道血运受阻,肠黏膜缺血坏死,导致出血;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可使相应肠道区域缺血、坏死,引起出血,这种情况病情往往较为危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