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消化道出血,分上、下消化道出血,病因多样,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等,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内镜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急救、补充血容量、药物、内镜及手术止血,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病因
上消化道出血:常见病因有消化性溃疡(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据统计,消化性溃疡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40%-50%;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引起门静脉高压导致,在我国,肝硬化是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主要病因;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大量饮酒等诱发;胃癌等肿瘤性病变也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
下消化道出血:肠道肿瘤是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其中结肠癌和直肠癌较为常见;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也可导致肠道黏膜糜烂、溃疡出血;肠道血管畸形,包括先天性血管畸形、Dieulafoy病变等;此外,肠套叠、肛裂、痔疮等也可能引起下消化道出血,对于儿童来说,肠套叠是常见的下消化道出血病因之一。
二、临床表现
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时,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者常表现为呕血,若出血量较少、速度较慢,也可仅表现为黑便;幽门以下者可仅表现为黑便,但如出血量大、速度快,血液反流入胃也可引起呕血。呕血多呈棕褐色呈咖啡渣样,如出血量大,未经胃酸充分混合则呈鲜红色或伴有血块。黑便呈柏油样,黏稠而发亮,这是由于血红蛋白中铁与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所致。
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较少时,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出血量较大时可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所差异,儿童对失血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出血较快时更容易出现休克症状。老年人由于多伴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即使出血量不大也可能较快出现循环衰竭表现。
其他表现:长期慢性消化道出血可导致贫血,出现面色苍白、头晕、气短等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还可能伴有原发病的表现,如肝硬化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伴有肝硬化的表现,如腹水、脾大等;肠道肿瘤引起的出血可能伴有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
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是否有溃疡病史、饮酒史、药物服用史、家族史等。体格检查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包块等。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患者贫血情况及出血程度,出血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等可下降。大便潜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全身状况及是否存在凝血障碍等基础疾病。
内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出血的重要方法,胃镜可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等上消化道黏膜情况,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诊断阳性率可达80%-90%;结肠镜可观察结肠及回盲部病变,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肠道炎症、溃疡、肿瘤等病变;对于内镜未能明确出血部位的患者,还可考虑胶囊内镜或双气囊小肠镜检查,胶囊内镜适用于小肠病变的诊断,但有肠道梗阻等情况时禁忌;双气囊小肠镜可直接观察小肠黏膜,但操作相对复杂。
影像学检查:如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对于内镜检查未能发现出血病灶的患者可考虑此项检查,通过注入造影剂可发现出血部位,但该检查属于有创检查,费用较高。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也可用于消化道出血的诊断,能发现血管畸形等病变。
四、治疗原则
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红蛋白等变化。
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失血情况及时补充血容量,可输入晶体液、胶体液或输血等。对于老年人及有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输血时应注意速度和量,避免发生急性肺水肿。
止血治疗
药物止血: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止血,研究表明,奥美拉唑能有效降低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的再出血率;对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使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对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炎症性肠病引起的出血,可根据病情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
内镜下止血:对于内镜发现的出血病灶可进行内镜下止血治疗,如溃疡出血可采用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溶液等)、注射止血(如向出血病灶周围注射生理盐水加肾上腺素等)、氩离子凝固术(APC)、内镜下金属钛夹夹闭止血等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经内科保守治疗无效、出血量大且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需考虑手术治疗。如溃疡穿孔、大量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等情况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不同,儿童手术需充分评估其耐受能力,老年人手术则需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手术的耐受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