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甘油三酯血症是甘油三酯水平异常升高的代谢病,生活方式、遗传、疾病、药物等可致其发病,早期多无症状,严重者可致腹痛等,诊断靠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危害心血管、胰腺、肝脏等,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等治疗,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积极治基础病,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原因
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长期摄入高糖、高脂肪饮食是常见诱因。例如,过多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甜食等,会使体内甘油三酯合成增加。研究表明,长期高糖饮食可导致胰岛素抵抗,影响甘油三酯的代谢,进而使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使机体的代谢率降低,脂肪分解减少,甘油三酯消耗减少,从而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堆积。
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引起甘油三酯代谢相关酶或受体的缺陷,从而导致高甘油三酯血症。例如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是由于特定基因的突变导致甘油三酯代谢途径出现障碍。
疾病因素:一些疾病也会继发高甘油三酯血症,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可影响甘油三酯的代谢;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甘油三酯清除减慢。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如某些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干扰甘油三酯的正常代谢过程。
临床表现
多数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往往是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检查血液时才发现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少数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可能出现腹痛,这是由于胰腺发生炎症(急性胰腺炎),当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极高时,可诱发急性胰腺炎,表现为上腹部剧烈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诊断标准
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是诊断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关键指标。目前,我国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清甘油三酯水平≥2.3mmol/L为升高,其中2.3-5.6mmol/L为轻度升高,≥5.6mmol/L为重度升高。在诊断时,需要注意空腹状态,一般要求抽血前禁食12-14小时。
危害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高甘油三酯血症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使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影响血液供应。进而增加冠心病、脑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高甘油三酯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对胰腺的影响:重度高甘油三酯血症可引发急性胰腺炎,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急腹症,病情凶险,可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引起胰腺水肿、出血甚至坏死,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对肝脏的影响:长期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发生,过多的甘油三酯在肝脏堆积,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进一步可能发展为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治疗与预防
治疗: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轻度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首先应进行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合理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
药物治疗:当生活方式干预效果不佳或甘油三酯水平严重升高(如≥5.6mmol/L)时,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贝特类药物等,可通过降低甘油三酯的合成和促进其分解来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但具体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预防: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营养,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坚持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并长期坚持。
定期体检:尤其是有家族遗传病史、肥胖、糖尿病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检查血脂,以便早期发现高甘油三酯血症并及时干预。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可能引起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以减少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发生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高甘油三酯血症多与家族遗传或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果儿童有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史,应从儿童期开始关注饮食和运动。避免儿童过度摄入高热量食物,如油炸食品、甜品等,鼓励儿童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运动量。对于肥胖的儿童,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控制体重,因为儿童时期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影响成年后的心血管健康。
孕妇:孕妇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需要特别注意。孕期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会增加妊娠并发症的风险,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孕妇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避免高油高糖饮食,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在医生评估下进行适度运动。由于孕妇用药需要谨慎,所以生活方式调整更为重要,要密切监测甘油三酯水平,确保母婴健康。
老年人:老年人代谢功能减退,更容易出现高甘油三酯血症。老年人应注意饮食清淡,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在运动方面,应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同时,老年人常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血脂的影响,定期检查血脂,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