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性耳聋是因外耳或中耳病变致声波传导受阻引起听力下降,常见外耳(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后天性耵聍栓塞等)和中耳(先天性中耳畸形、后天性炎症、外伤等)病因,表现为不同程度听力减退,通过病史采集、耳部检查、听力测试诊断,治疗根据外耳、中耳病变分别处理,不同人群(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传导性耳聋的定义
传导性耳聋是因外耳或中耳病变,致使声波传导路径受阻,进而引发听力下降的一类耳聋。外耳部分包含耳廓和外耳道,中耳涵盖鼓膜、听小骨等结构,它们在声音传导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任何部位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声音的正常传导。
二、常见病因
1.外耳病变
先天性因素:比如先天性外耳道闭锁,这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耳道结构未正常形成所致,可单侧或双侧发病,会严重阻碍声音传入中耳。
后天性因素:外耳道耵聍栓塞较为常见,当耵聍分泌过多或排出受阻时,会堵塞外耳道,影响声音传导;外耳道异物,如小昆虫、豆类等进入外耳道,也会阻挡声音传播;外耳道肿瘤,无论是良性还是恶性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都会阻塞外耳道。
2.中耳病变
先天性因素:先天性中耳畸形相对少见,可能涉及鼓膜、听小骨等结构的发育异常。
后天性因素:
炎症:中耳炎是常见的引发传导性耳聋的中耳疾病,儿童由于咽鼓管较短、宽且平直,更容易患急性中耳炎,若急性期未得到有效治疗或反复发作转为慢性中耳炎,会导致鼓膜穿孔、听小骨粘连等,影响声音传导;分泌性中耳炎也较为多见,多因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等引起中耳积液,进而影响声音传导。
外伤:鼓膜外伤,如挖耳不慎、掌击耳部、爆炸伤等导致鼓膜穿孔,会引起听力下降;听小骨骨折或脱位,多由头颅外伤引起,会影响听小骨的正常传导功能。
其他:中耳胆固醇肉芽肿、中耳良性或恶性肿瘤等也可导致传导性耳聋。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可通过听力检查来明确。患者自身可能感觉听到的声音变小,在嘈杂环境中听力障碍更为明显。例如,在人群较多的市场等环境中,与他人交流时会感觉听不清对方说话。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耳部疾病史、外伤史、家族史等,了解听力下降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等情况。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过中耳炎发作史,发病时的具体症状等。
2.耳部检查
外耳检查:通过耳镜检查外耳道情况,查看是否有耵聍栓塞、异物、炎症、肿瘤等。
中耳检查:可进行鼓膜检查,观察鼓膜是否穿孔、有无充血、增厚、钙化等情况;还可借助鼓室压图等检查来评估中耳的功能状态,了解是否存在中耳积液、咽鼓管功能是否正常等。
3.听力测试
纯音听阈测试:能明确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和频率特性,通过测试不同频率的听阈,判断是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还是混合性聋。一般来说,传导性耳聋在气导听力图上表现为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听力下降,骨导听力正常或接近正常。
声导抗测试:对中耳病变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检测鼓膜和听骨链的功能,如鼓室压力曲线的类型能反映中耳是否有积液等情况。
五、治疗原则
1.外耳病变治疗
外耳道耵聍栓塞:可通过耳内镜下直接取出耵聍,若耵聍较硬,可先使用碳酸氢钠滴耳液软化耵聍后再取出。
外耳道异物:根据异物的性质和位置,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出,如昆虫类异物可先滴入油类将其麻醉后再取出。
外耳道肿瘤:需根据肿瘤的性质采取相应治疗,良性肿瘤可手术切除,恶性肿瘤可能需要手术结合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2.中耳病变治疗
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急性期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同时可使用鼻用减充血剂改善咽鼓管通气,如小儿可使用低浓度的麻黄碱滴鼻液,但要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避免长期使用导致药物性鼻炎;还可进行鼓膜穿刺抽液、鼓膜切开术等。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鼓膜置管术。
化脓性中耳炎:急性期需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局部清洗外耳道后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儿童使用耳液时要注意避免药物流入内耳引起刺激;鼓膜穿孔后要保持外耳道清洁,待炎症控制后多数鼓膜穿孔可自行愈合,若长期不愈合可考虑鼓膜修补术。
听小骨病变:对于听小骨骨折或脱位等引起的传导性耳聋,可根据情况进行手术治疗,如听小骨重建术等。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由于外耳道狭窄、咽鼓管短平,更容易发生外耳道耵聍栓塞、分泌性中耳炎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使用,例如使用滴耳液时,要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儿童娇嫩的外耳道和鼓膜。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儿童,要密切观察其听力和中耳积液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因为儿童听力处于发育阶段,传导性耳聋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言语发育。
2.成年人
成年人若因外伤导致传导性耳聋,要详细询问外伤史,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在治疗上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要考虑成年人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方式。例如,若因外耳道肿瘤影响听力,手术治疗时要兼顾美观和功能恢复。
3.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同时存在其他耳部退行性病变,在诊断传导性耳聋时要注意与感音神经性耳聋等相鉴别。治疗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全身健康状况,一些药物的使用要更加谨慎,避免与其他疾病的用药产生相互作用。同时,要向老年人及其家属病情和治疗方案,因为老年人可能对疾病的耐受和理解能力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