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出血的原因多样,包括肠道感染性疾病(如志贺菌属、沙门菌属、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感染)、肠道非感染性疾病(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道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肠道血管性疾病如缺血性肠病、肠道血管瘤)、其他原因(食物或药物因素如食物过敏、药物副作用,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如血液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不同原因在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方面各有特点,可通过相应检查进行诊断。
一、肠道感染性疾病
(一)细菌感染
1.志贺菌属感染(菌痢)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壮年相对更易感染,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志贺菌的抵抗力较弱。生活方式上,不注意饮食卫生,如食用被志贺菌污染的食物或水,易引发感染。病史方面,既往有肠道感染病史者再次接触志贺菌时更易发病。志贺菌感染后,主要侵犯结肠和直肠,引起黏膜炎症、溃疡,导致拉肚子(多为黏液脓血便)、便血。一般通过粪便培养可检出志贺菌。
2.沙门菌属感染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由于肠道屏障功能较弱更易感染。生活方式上,食用未煮熟的被沙门菌污染的肉类、蛋类等是常见感染途径。病史方面,有生食习惯或曾有沙门菌感染史者风险较高。沙门菌感染后,可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泻、便血等症状,粪便检查可见相关病原体。
(二)病毒感染
1.轮状病毒感染
年龄:主要多见于婴幼儿,6-24个月的婴儿高发。生活方式上,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相互传播。病史方面,婴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易受轮状病毒侵袭。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引起小肠黏膜损伤,导致腹泻,大便多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严重时可出现便血。
2.诺如病毒感染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以成人和学龄儿童多见。生活方式上,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或在人群密集场所接触传播。病史方面,无明显特定病史倾向,感染后可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泻、便血等症状,粪便中可检测到诺如病毒核酸。
二、肠道非感染性疾病
(一)炎症性肠病
1.溃疡性结肠炎
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生活方式上,吸烟、精神压力大等可能是诱发因素。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相关疾病家族史者风险可能增加。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黏膜弥漫性炎症、溃疡,导致腹泻、黏液脓血便、便血。通过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的典型病变,结合病理检查可确诊。
2.克罗恩病
年龄: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少年多见。生活方式上,吸烟与克罗恩病的发病和复发相关。病史方面,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者可能更易患病。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呈节段性分布,肠道黏膜出现炎症、溃疡等病变,引起腹泻、便血,大便可为糊状,也可出现脓血便等情况,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二)肠道肿瘤
1.结肠癌
年龄: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生活方式上,高脂肪、低纤维饮食,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增加发病风险。病史方面,有肠道腺瘤性息肉病史者,其结肠癌发病风险明显升高。结肠癌时肿瘤组织生长导致肠道黏膜破坏、出血,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血,便血多为暗红色或鲜红色,与粪便混合。通过结肠镜及病理活检可确诊。
2.直肠癌
年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生活方式上,缺乏运动、高脂肪饮食等是危险因素。病史方面,有直肠息肉病史者需密切监测。直肠癌时肿瘤侵犯直肠黏膜及血管,引起便血,多为鲜红色,附着于粪便表面,同时可伴有排便不尽感、大便变细等症状,直肠指检及结肠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肠道血管性疾病
1.缺血性肠病
年龄:多见于老年人,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生活方式上,脱水、低血压等情况可诱发。病史方面,有心血管疾病史、动脉硬化史者易患。由于肠道血管供血不足,导致肠道黏膜缺血、坏死,引起腹泻、便血,便血可为鲜血或暗红色血便,根据缺血部位和程度不同表现各异,肠系膜血管造影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2.肠道血管瘤
年龄: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特定年龄倾向。病史方面,部分肠道血管瘤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肠道血管瘤是肠道血管的异常增生,血管破裂时可引起便血,多为反复少量便血或大量出血,结肠镜等检查可发现血管病变。
三、其他原因
(一)食物或药物因素
1.食物过敏
年龄:儿童相对多见,由于儿童胃肠道屏障功能较弱且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发生食物过敏。生活方式上,食用特定过敏食物后发病,如对牛奶、海鲜等过敏。病史方面,有食物过敏家族史者风险较高。食物过敏引起肠道黏膜变态反应,导致腹泻、便血,大便中可能带有黏液,停止食用过敏食物后症状可缓解,通过食物回避-激发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2.药物副作用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与药物种类及个体差异有关。生活方式上,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某些药物。病史方面,有药物过敏史或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使用某些药物时更易出现副作用。例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导致腹泻、便血,通过询问用药史并结合肠道症状可考虑药物相关性。
(二)全身性疾病累及肠道
1.血液系统疾病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因不同血液系统疾病出现肠道累及情况。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肠道黏膜易出血,表现为腹泻、便血。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异常,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肠道感染或自身肠道黏膜出血,出现腹泻、便血等症状,通过血液学检查(如血常规、骨髓穿刺等)可明确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进而判断是否累及肠道。
2.结缔组织病
年龄: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育龄女性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上,无特定明显生活方式诱因,但免疫功能紊乱是发病基础。病史方面,有结缔组织病家族史者可能有一定遗传易感性。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肠道,引起肠道血管炎等病变,导致腹泻、便血,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可诊断结缔组织病并判断肠道受累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