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按部位分为上、中、下消化道出血,按病因性质分为血管性、炎症性、肿瘤性、机械性、全身性疾病因素等。不同人群有不同发病特点,如老年人易发生血管性出血,长期饮酒等人群易患溃疡出血,有肝硬化史者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也有其相应特点。
一、按部位分类
(一)上消化道出血
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等部位的出血。常见病因有:
1.消化性溃疡: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见的病因,其中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更易发生出血。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约70%-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95%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例如,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形成溃疡,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出血。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的静脉因门静脉高压而曲张,当曲张静脉破裂时可导致大量出血,出血量大且急,病死率较高。据统计,在肝硬化患者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发生率约为15%-30%,首次出血的死亡率可达20%-30%,再次出血死亡率更高。
3.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常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大量饮酒、严重创伤、手术、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应激状态引起。这些因素可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糜烂、出血。例如,严重创伤患者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胃黏膜血流减少,胃黏膜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并出血。
4.胃癌: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血供相对不足,容易发生坏死、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出血。胃癌引起的出血多为持续少量出血,但也可出现大量出血。
(二)中消化道出血
指屈氏韧带至回盲部之间的小肠出血,相对少见。常见病因有:
1.小肠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如平滑肌瘤、脂肪瘤等)和恶性肿瘤(如腺癌、类癌等)。肿瘤生长过程中可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例如,小肠平滑肌瘤可因瘤体增大,中心发生缺血坏死,形成溃疡,进而侵蚀血管引起出血。
2.Meckel憩室:是一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为回肠末端附近的囊状突起,憩室内壁含有异位的胃黏膜、胰腺组织等,可引起溃疡出血。据统计,Meckel憩室引起的消化道出血约占小儿消化道出血的2%-6%,成人约占3%-5%。
3.肠血管畸形:包括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血管退行性变等。可表现为间断性或持续性出血,多见于老年人。例如,肠道的动静脉畸形,血管结构异常,容易破裂出血。
(三)下消化道出血
指回盲部以下的肠道出血,包括结肠和直肠出血。常见病因有:
1.结肠息肉:结肠息肉较为常见,尤其是腺瘤性息肉,当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时可引起出血。例如,直径大于2cm的腺瘤性息肉发生出血的风险较高。
2.结肠癌:肿瘤生长过程中破坏肠壁血管导致出血,多为间断性便血,血色暗红或鲜红,可伴有黏液。
3.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存在广泛的溃疡,炎症累及血管时可引起出血,出血量可多可少,常伴有黏液脓血便。该病多见于中青年,病情易反复发作。
4.痔疮:是下消化道出血较常见的原因,多为便后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一般出血量较少,与大便不混合。
5.肛裂:多见于便秘患者,排便时干结的大便损伤肛管皮肤,导致出血,血色鲜红,量少,排便时伴有疼痛。
二、按病因性质分类
(一)血管性因素
如上述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肠血管畸形等,是由于血管的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引起的血管结构改变,肠血管畸形则是血管发育的先天性或后天性异常。
(二)炎症性因素
1.消化性溃疡:胃十二指肠黏膜在胃酸、胃蛋白酶等因素作用下发生炎症、糜烂、溃疡,进而损伤血管引起出血。
2.溃疡性结肠炎:肠道黏膜的慢性炎症,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累及血管时出血。
3.感染性肠炎:如细菌性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引起肠道黏膜炎症、溃疡,导致出血,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
(三)肿瘤性因素
1.胃癌:胃黏膜上皮发生恶变形成肿瘤,肿瘤组织侵袭周围血管引起出血。
2.结肠癌:结肠黏膜上皮恶变,肿瘤生长破坏肠壁血管导致出血。
3.小肠肿瘤:包括良性和恶性肿瘤,肿瘤生长过程中破坏血管引起出血。
(四)机械性因素
1.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多由于剧烈呕吐等原因,导致食管下端和贲门连接处的黏膜撕裂,引起出血。常见于大量饮酒后剧烈呕吐的患者。
2.异物损伤:如误吞鱼骨、铁钉等异物,可损伤消化道黏膜及血管引起出血。
(五)全身性疾病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由于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导致消化道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受损,可出现消化道黏膜出血点、瘀斑,严重时可引起大量出血。
2.尿毒症:肾功能衰竭时,体内毒素蓄积,可引起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出血。尿毒症患者胃肠道黏膜常有广泛的出血倾向,与毒素对黏膜的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
3.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可累及消化道,引起黏膜炎症、溃疡出血。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自身免疫反应可导致消化道血管炎,进而引起出血。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上有不同特点。例如,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更容易发生血管性因素导致的出血,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结肠血管畸形出血等;长期大量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人群,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风险增加;有肝硬化病史的人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显著升高;有家族史的结肠癌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出现消化道出血,需更加谨慎评估,因为某些检查和治疗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儿童出现消化道出血,需考虑先天性疾病如Meckel憩室等的可能,且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