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大便失禁指4岁及以上儿童不能自主控便,有间断或持续粪便泄漏,可发生于白天或夜间。其常见原因包括生理发育因素(肛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发育问题)、肠道功能紊乱(腹泻、便秘)、心理因素、其他疾病因素(先天性巨结肠、肛门直肠畸形)。评估诊断需详细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干预有非药物干预(排便训练、饮食调整、心理疏导)和针对疾病的干预(先天性巨结肠手术、肛门直肠畸形手术矫正)。预后方面大部分经及时干预可改善,严重疾病导致的预后较复杂。预防要合理喂养、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关注心理状态、定期健康体检。
一、定义与表现
儿童大便失禁是指4岁及以上儿童不能自主控制排便,导致不自主地排出粪便的情况,可表现为间断或持续的粪便泄漏,可能发生在白天或夜间。
二、常见原因
(一)生理发育因素
1.肛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对于幼儿阶段的儿童,肛门括约肌等控制排便的肌肉组织发育尚未成熟,可能导致无法很好地控制排便。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但部分儿童可能持续存在问题。
2.神经系统发育问题:如脊髓栓系综合征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排便的神经调控,导致大便失禁。这类情况往往需要通过医学检查来明确,且不同年龄段儿童发生神经系统发育问题的风险不同,幼儿及儿童期都可能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出现。
(二)肠道功能紊乱
1.腹泻:感染性腹泻(如细菌、病毒感染肠道)或非感染性腹泻(如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导致频繁腹泻时,儿童可能来不及控制排便而出现大便失禁。不同年龄儿童腹泻的诱因有差异,婴幼儿可能更易因喂养不当、感染肠道病毒等发生腹泻,较大儿童可能因食物过敏等情况引发。
2.便秘:长期便秘的儿童,粪便积聚在肠道内,当粪便干结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粪便溢出,即所谓的“overflowincontinence”(溢出性大便失禁)。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饮食结构不合理、排便习惯未养成等导致便秘,较大儿童也可能因生活方式改变等出现便秘情况。
(三)心理因素
1.压力与情绪问题:儿童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如家庭环境变化(父母离异、搬家等)、上学适应困难等情况时,可能因心理压力大、情绪紧张等出现大便失禁。这种情况在学龄期儿童中相对较常见,不同性格特点的儿童对心理压力的承受能力不同,一些性格较为敏感的儿童可能更易受影响。
(四)其他疾病因素
1.先天性巨结肠:这是一种先天性肠道疾病,由于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近端结肠肥厚、扩张,从而导致儿童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失禁等情况,多在新生儿期或婴儿期就会有相关表现,通过钡剂灌肠等检查可辅助诊断。
2.肛门直肠畸形:是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的一种,如直肠会阴瘘等,会影响正常的排便功能,导致儿童出现大便失禁等问题,往往在出生后即可发现相关异常表现,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矫正治疗。
三、评估与诊断
(一)详细病史采集
医生会询问儿童的年龄、大便失禁出现的时间、频率、粪便的性状,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腹痛、腹泻、便秘、呕吐等),还有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既往疾病史、家族史等。不同年龄儿童的病史特点不同,对于婴幼儿要了解喂养情况、出生时的情况等,学龄儿童要了解心理社会因素等。
(二)体格检查
包括肛门指检,了解肛门括约肌的张力、肛周皮肤情况等;还会检查神经系统,如检查下肢肌力、反射等,以排除神经系统病变导致的大便失禁。
(三)辅助检查
1.粪便检查:了解粪便中是否有感染病原体、是否存在乳糖不耐受等情况,通过粪便常规、还原糖测定等检查进行判断。
2.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可了解肠道内粪便积聚情况;对于怀疑神经系统病变的儿童可能需要进行脊髓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对于先天性肠道畸形可能需要进行钡剂灌肠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四、治疗与干预
(一)非药物干预
1.排便训练:根据儿童年龄进行有针对性的排便训练,例如教导学龄儿童每天定时坐在马桶上尝试排便,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对于低龄儿童可能需要家长辅助进行规律的排便引导,不同年龄儿童训练的方式和强度不同,要遵循儿童的发育阶段逐步进行。
2.饮食调整:对于因肠道功能紊乱导致大便失禁的儿童,调整饮食结构。如果是便秘的儿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如多吃蔬菜(菠菜、西兰花等)、水果(苹果、香蕉等)、全谷类食物等;如果是腹泻的儿童,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适当调整饮食的种类和量,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改善肠道功能。不同年龄儿童的饮食调整需要考虑其咀嚼、消化等能力,婴幼儿的饮食调整要更加精细。
3.心理疏导:对于因心理因素导致大便失禁的儿童,需要进行心理疏导。与儿童进行沟通,了解其心理压力源,给予安慰和支持,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例如对于因上学适应困难而出现大便失禁的学龄儿童,通过与儿童交流、和学校老师沟通等方式,帮助儿童缓解紧张情绪,适应学校生活。
(二)针对疾病的干预
1.先天性巨结肠:多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恢复肠道的正常排便功能。手术时机根据儿童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等综合判断,术后还需要进行康复护理等。
2.肛门直肠畸形:根据畸形的具体类型采取相应的手术方式进行矫正,手术成功后需要进行排便功能的康复训练等,以帮助儿童逐渐恢复正常的排便控制能力。
五、预后与预防
(一)预后
大部分儿童大便失禁通过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以改善预后。如果是生理发育不完善导致的,随着年龄增长可能逐渐好转;如果是疾病因素引起的,经过针对性治疗,病情也多能得到改善。但如果是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或先天性畸形等导致的大便失禁,预后可能相对复杂,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干预。
(二)预防
1.合理喂养:对于婴幼儿,要注意科学喂养,遵循正确的喂养方式,及时添加辅食且注意辅食的合理性,避免出现腹泻或便秘等情况。
2.培养良好排便习惯:从儿童较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规律的排便习惯,教导儿童有便意时及时排便,避免憋便等情况。
3.关注心理状态: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营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及时发现并解决儿童面临的心理压力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4.定期健康体检:定期带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生理或心理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