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压力因素(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摩擦力和剪切力共同作用、营养状况因素(营养不良、年龄相关营养变化)、皮肤潮湿因素(汗液尿液刺激、潮湿环境影响)以及皮肤完整性受损因素(皮肤自身状况、疾病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褥疮易发生。
一、压力因素
1.垂直压力
年龄因素:老年人皮肤弹性下降、皮下脂肪变薄,对压力的耐受和缓冲能力减弱,更容易因垂直压力出现褥疮。例如,老年人长期卧床时,身体与床面接触部位承受的垂直压力会使局部血液循环受阻,进而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体重因素:体重过重的人群,身体对局部组织的压力更大。比如肥胖患者,身体重量集中在某些部位,如臀部、足跟等,这些部位长期受到较大垂直压力,影响血液循环,易引发褥疮。
长时间受压:长时间不改变体位,身体某一部位持续受到压力,会导致该部位血液循环障碍。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坐轮椅的患者,如果不能定时翻身,其身体与床铺或轮椅接触的部位,如骶尾部、坐骨结节等,就会因长时间受压而出现褥疮。
2.摩擦力
移动身体时产生:在移动患者身体时,如果床单不平整、有碎屑等,会产生摩擦力。例如,护理人员在协助患者翻身或挪动身体时,若没有将床单整理平整,患者皮肤与床单之间的摩擦力会损伤皮肤角质层,使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增加褥疮发生几率。
不同体位变化时:患者在改变体位过程中,皮肤与床垫、衣物等之间的摩擦力也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比如从仰卧位转为侧卧位时,身体与床垫之间的摩擦力可能会对皮肤造成损伤,尤其是皮肤潮湿的情况下,摩擦力的不良影响更为明显。
3.剪切力
体位不当引起:当患者身体处于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和皮下组织相对于肌肉、骨骼出现相对位移,就会产生剪切力。例如,患者床头抬高过高且身体下滑时,骶尾部皮肤会受到剪切力作用,导致血管拉伸、扭曲,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长期存在的体位:一些患者长期保持不恰当的体位,如持续半卧位且未有效缓解剪切力,会使局部组织持续受到剪切力影响,进一步破坏血液循环,促进褥疮形成。
二、摩擦力和剪切力共同作用
1.皮肤损伤机制
摩擦力和剪切力共同作用时,会使皮肤的毛细血管受到压迫,导致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同时,这种力会破坏皮肤的完整性,使皮肤更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入。例如,皮肤表面的角质层被摩擦力和剪切力损伤后,细菌更容易在受损部位定植,引发感染,而感染又会进一步加重褥疮的发展。
不同人群的差异:对于儿童来说,皮肤较为娇嫩,在受到摩擦力和剪切力时更容易受损。比如儿童长期坐轮椅时,若轮椅坐垫不合适,臀部皮肤受到的摩擦力和剪切力作用下,皮肤损伤的风险会增加。而对于一些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活动受限的人群,由于自身活动能力差,体位不易调整,更容易因摩擦力和剪切力共同作用而发生褥疮。
三、营养状况因素
1.营养不良
蛋白质缺乏:蛋白质是维持皮肤组织正常结构和功能的重要物质。当身体蛋白质缺乏时,皮肤组织修复能力下降。例如,长期营养不良的患者,皮肤胶原蛋白合成减少,皮肤弹性降低,容易出现破损且不易愈合,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E等对皮肤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维生素C会影响皮肤的修复;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缺乏维生素E会使皮肤更容易受到氧化损伤。如长期素食且营养不均衡的人群,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进而增加褥疮发生的可能性。
微量元素缺乏:锌等微量元素与皮肤的愈合和修复密切相关。缺锌会影响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导致皮肤愈合缓慢。例如,一些患有慢性疾病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微量元素缺乏,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2.年龄相关营养变化: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食欲减退,消化吸收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营养状况不佳的情况。同时,老年人身体代谢功能减退,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相对减少但吸收利用能力降低,这使得老年人在营养方面更容易处于不利状态,从而增加褥疮发生的易感性。
四、皮肤潮湿因素
1.汗液、尿液等刺激
汗液刺激:患者出汗后,皮肤处于潮湿状态,汗液中的盐分等物质会刺激皮肤。例如,长期发热的患者,身体出汗较多,若不能及时清洁皮肤,皮肤会受到汗液刺激,角质层被软化,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发生褥疮。
尿液刺激:失禁患者的尿液会持续刺激皮肤,尿液中的尿素等成分会损伤皮肤。比如脊髓损伤导致大小便失禁的患者,会阴部及臀部皮肤长期受到尿液刺激,皮肤容易发红、破溃,进而引发褥疮。
2.潮湿环境的影响
皮肤浸渍: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会发生浸渍,皮肤变得松软,更容易受到机械力的损伤。例如,长期卧床且皮肤潮湿的患者,其骶尾部皮肤在受到轻微压力或摩擦力时,就比干燥皮肤更容易受损,从而增加褥疮发生几率。
不同人群的潮湿影响:对于婴幼儿来说,皮肤更加娇嫩,尿液、汗液等潮湿环境对其皮肤的刺激更大。如果婴幼儿尿布更换不及时,臀部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很容易出现尿布疹等皮肤问题,进而发展为褥疮。而对于一些行动不便且皮肤感觉减退的人群,如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由于皮肤感觉减退,对潮湿环境的感知不敏感,更易因皮肤潮湿而引发褥疮。
五、皮肤完整性受损因素
1.皮肤自身状况
皮肤弹性和厚度:年轻人皮肤弹性好、厚度适中,相对不容易出现褥疮。而老年人皮肤弹性下降、厚度变薄,更容易受损。例如,年轻人摔倒后皮肤可能只是出现轻度擦伤,而老年人摔倒后可能更容易出现皮肤破损甚至引发褥疮,就是因为老年人皮肤自身状况不如年轻人。
皮肤湿度和酸碱度:正常皮肤有一定的湿度和酸碱度范围,当皮肤湿度异常或酸碱度改变时,皮肤的屏障功能会受到影响。比如皮肤过于干燥,其屏障功能减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损伤;皮肤酸碱度失衡时,也会影响皮肤的正常生理功能,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2.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患有糖尿病、血管性疾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本身就存在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例如,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这会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和感觉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到损伤且不易愈合,从而增加褥疮发生的可能性。血管性疾病患者如动脉硬化患者,血管狭窄或堵塞会导致局部组织供血不足,皮肤营养供应受限,容易发生褥疮。
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导致患者活动受限或感觉障碍的情况,会增加褥疮发生风险。如脑卒中患者出现偏瘫后,长期卧床且不能自主活动,身体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同时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及时感知受压部位的不适,容易忽略皮肤受压情况,进而引发褥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