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为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1.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使得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例如,自身免疫性抗体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参与了对胰岛β细胞的攻击过程,多在遗传易感性基础上,由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等)触发自身免疫反应而发病,常见于青少年等人群,起病较急。
2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等)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作用不敏感;同时胰岛β细胞早期能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但随着病情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导致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等因素的影响,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往往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等)密切相关。
2.临床表现
1型糖尿病起病常较急,症状多较明显,常见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三多一少”)等典型症状,由于胰岛素绝对缺乏,病情较重时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儿童及青少年是常见发病人群,若未及时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等。
2型糖尿病起病相对隐匿,很多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多在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糖升高,部分患者可能有皮肤瘙痒、视物模糊等非特异性表现,病情进展相对缓慢,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较少见,但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随着病程延长逐渐出现,肥胖人群相对高发,中老年人居多,但现在年轻人中因肥胖等因素发病也不少见。
3.实验室检查
1型糖尿病血糖升高明显,空腹血糖常>7.0mmol/L,餐后血糖也显著升高,血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C肽水平也降低,自身抗体检测常呈阳性,如ICA、IAA、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等阳性率较高。
2型糖尿病早期空腹血糖可轻度升高或正常,餐后血糖升高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空腹血糖逐渐升高,血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稍高,晚期降低,C肽水平早期正常或稍高,晚期降低,自身抗体检测多为阴性,但其相关代谢指标如血脂异常(甘油三酯、胆固醇升高等)较为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