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耳炎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患者评估、手术知情同意)、手术过程(麻醉、切口选择、乳突暴露与病变清除、鼓膜修复或听骨链重建、关闭切口)、术后处理(伤口观察、抗感染治疗、听力康复、定期复查),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有不同护理观察要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中耳炎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是否有听力下降、耳痛、流脓等症状,以及既往耳部手术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要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和配合程度。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需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是否能耐受麻醉。
进行耳部检查,包括耳镜检查观察鼓膜的情况,如鼓膜穿孔的大小、位置等;进行听力测试,明确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
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颞骨CT检查,以了解中耳、乳突的病变情况,包括听小骨的形态、乳突气房的发育等情况,这对于手术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2.手术知情同意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手术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出血、感染、听力进一步下降、面瘫等,以及术后恢复的大致过程等,确保患者及家属充分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二、手术过程
1.麻醉
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麻醉方式。儿童多采用全身麻醉,成人可根据情况选择局部麻醉联合镇静或全身麻醉。全身麻醉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确保麻醉安全。
2.切口选择
常用的切口有耳后切口和耳道内切口。耳后切口是在耳后做一个弧形切口,长约3-5厘米,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筋膜,暴露乳突骨皮质;耳道内切口是在耳道内做切口,适用于一些病变局限的情况,但相对耳后切口视野可能有限。
3.乳突暴露与病变清除
对于乳突切开术,使用骨凿或乳突电钻去除乳突气房,暴露乳突腔,清除乳突内的病变组织,如炎性肉芽组织、胆脂瘤等。如果是胆脂瘤型中耳炎,需要仔细分离胆脂瘤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完整清除胆脂瘤组织,防止复发。
4.鼓膜修复或听骨链重建(根据病情需要)
如果有鼓膜穿孔需要修复,会取合适的移植材料,如耳屏软骨膜、颞肌筋膜等,将其放置在鼓膜穿孔处进行修复。如果听小骨受到破坏,需要进行听骨链重建。常用的听骨链重建材料有自体听小骨(如砧骨、锤骨等)、人工听骨等,将其连接固定,恢复听骨链的连续性和传声功能。
5.关闭切口
彻底止血后,将切口进行缝合。耳后切口一般用可吸收线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耳道内切口也进行相应的缝合处理。
三、术后处理
1.伤口观察
术后密切观察耳部伤口的情况,包括有无渗血、渗液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嘱定期更换伤口敷料。
2.抗感染治疗
根据手术情况和患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一般使用广谱抗生素,用药时间根据手术创伤大小和患者恢复情况而定。
3.听力康复
对于听力有损失的患者,术后根据恢复情况进行听力康复指导。如果是儿童患者,要关注其言语发育情况,必要时进行听力辅助设备的适配等。
4.定期复查
术后定期复查,一般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时间点进行耳部检查和听力测试等,观察手术效果和恢复情况,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复发、感染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手术前后的护理和观察要更加细致。要注意儿童的术后疼痛管理,可采用适合儿童的镇痛方法。对于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基础疾病对手术和恢复的影响,如是否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要在术前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确保手术安全。女性患者如果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要充分评估手术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谨慎选择手术时机和麻醉方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