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严重性差异大,轻症预后较好,重症凶险且可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与病因、年龄、基础病史等有关。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监护、禁食胃肠减压、补液)、药物治疗(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内镜治疗(胆源性胰腺炎时解除胆道梗阻)、手术治疗(重症出现相关情况时),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有基础病史患者治疗需各有侧重。
一、急性胰腺炎的严重性
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轻症急性胰腺炎通常预后较好,经过适当治疗后多数可在1-2周内康复;而重症急性胰腺炎则病情凶险,病死率较高。重症急性胰腺炎可能会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胰腺坏死、感染、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例如,胰腺坏死时,胰腺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可继发感染,导致全身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出现休克时,患者会有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表现,严重威胁生命。其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病因(胆源性胰腺炎相对更易出现重症情况)、患者的年龄(老年患者往往耐受性差,病情可能更重)、基础病史(有糖尿病等基础病的患者病情可能更复杂)等。
二、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监护:对于急性胰腺炎患者,需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等,还需监测血常规、血生化(包括血糖、血钙、淀粉酶等)、腹部体征等。这对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重症患者,早期发现异常并处理能改善预后。
禁食、胃肠减压:通过禁食和胃肠减压可以减少胰液分泌,从而减轻胰腺自身消化。对于所有急性胰腺炎患者,只要没有肠梗阻等禁忌证,一般都需要进行禁食和胃肠减压。
补液: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电解质情况等调整补液的量和成分,例如对于存在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需要快速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
2.药物治疗
抑制胰液分泌药物: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可以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间接减少胰液分泌;还有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等),能显著抑制胰液分泌,对于减轻胰腺炎症有重要作用。
抗感染药物:如果存在胰腺感染等情况,需要使用抗感染药物。根据感染的可能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例如怀疑肠道细菌移位导致胰腺感染时,可能会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但使用抗感染药物需要严格掌握指征,避免滥用。
3.内镜治疗:对于胆源性急性胰腺炎,在适当的时机可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等治疗,解除胆道梗阻,这对于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非常关键。例如,当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导致胆道梗阻时,内镜下取石可以去除病因,缓解胰腺炎的病情。
4.手术治疗: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胰腺坏死合并感染、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坏死组织清除术、腹腔引流术等。手术的时机和方式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综合判断。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老年患者往往各器官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在补液、用药等方面需要密切监测,防止出现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急性胰腺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上需要更加注意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在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上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器官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并且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合并急性胰腺炎,需要同时控制血糖,在补液等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对血糖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以兼顾胰腺炎和糖尿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