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急性肺水肿需从多方面着手,控制基础疾病方面,高血压患者要规律服降压药控血压,心脏病患者要积极治原发疾病;合理液体管理上,输液者严控速度和量,心功能不全者少量多次饮水;避免诱发因素要避免过度劳累、控制情绪波动、预防感染;特殊人群中,老年人要注重各项措施、定期检查且行动缓慢,儿童有基础病要加强护理,孕妇要控体重、定期产检且配合分娩。
一、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一般建议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若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引发急性肺水肿。例如,长期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会增加心脏负担,易导致心脏功能受损,进而引发急性肺水肿。
心脏病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冠心病患者需避免诱发心肌缺血发作的因素,如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按医嘱规范用药,包括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等药物。心肌病患者要注意休息,限制体力活动,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定期复查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防止病情进展导致急性肺水肿。
二、合理液体管理
输液患者:对于需要输液的患者,尤其是老年、儿童、心功能不全等高危人群,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一般来说,老年人和心功能不全患者输液速度不宜超过40-60滴/分钟,输液量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心功能、肾功能等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快速大量输液会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可能诱发急性肺水肿。
注意饮水: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饮水,避免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建议少量多次饮水,每天饮水量可控制在1500ml左右,分多次饮用,避免夜间大量饮水导致肺水肿发作。
三、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适度,避免长时间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容易诱发急性肺水肿。例如,长时间加班、剧烈运动后都可能增加急性肺水肿的发生风险。
控制情绪波动: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情绪剧烈波动时,体内会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等激素,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加重心脏负荷,增加急性肺水肿的发生几率。比如,突发的重大情绪刺激可能会诱发急性肺水肿发作。
预防感染:注意保暖,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预防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累及心脏,引发心肌炎等,导致心脏功能受损,容易诱发急性肺水肿。例如,冬季是呼吸道感染的高发季节,老年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防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心功能和肺功能相对较弱,要更加注重上述各项措施。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包括心脏功能、肺部功能等检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处理。日常生活中行动要缓慢,避免突然用力,如突然弯腰、用力排便等,这些都可能增加腹压,影响回心血量,诱发急性肺水肿。
儿童:儿童急性肺水肿相对较少见,但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要加强护理。避免儿童剧烈哭闹,减少心脏负担,积极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发疾病。在呼吸道感染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带儿童去人员密集场所,预防呼吸道感染。
孕妇:孕妇随着孕周增加,心脏负担逐渐加重,要注意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增长速度,避免体重过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定期进行产检,监测心功能等情况。分娩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医生,避免产程过长、用力过度等情况,减少急性肺水肿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