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发病与年龄、肥胖、雌激素暴露、遗传、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相关,有阴道流血、排液、下腹疼痛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病理学检查诊断,手术、放疗、化疗为治疗方式,预后与分期等相关,可通过健康生活、规范激素使用、定期体检、遗传咨询等预防。
一、定义与基本特征
子宫内膜样腺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属于腺癌的一种类型,其癌细胞的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与子宫内膜的正常腺上皮细胞有相似之处,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
二、发病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升高,多见于50-60岁左右的女性,但现在也有年轻化趋势,可能与现代女性生活方式改变等因素有关。
肥胖: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会导致雌激素的异常代谢,过多的雌激素长期刺激子宫内膜,增加患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肥胖女性患该病的几率比正常体重女性高2-3倍。
雌激素暴露: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刺激,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长期不排卵,子宫内膜持续受雌激素刺激;绝经后长期服用雌激素替代治疗且不添加孕激素等情况,都会增加发病风险。
遗传因素:部分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等遗传综合征相关基因变异的人群,患子宫内膜样腺癌的风险增加,有家族遗传史的女性需要更加密切关注。
高血压、糖尿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女性,机体的代谢紊乱等因素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增加患病几率。
三、临床表现
阴道流血:主要表现为不规则阴道流血,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是比较典型的症状,未绝经者可表现为月经紊乱、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阴道排液:可出现阴道排液增多,多为血性液体或浆液性分泌物,合并感染时可伴有恶臭。
下腹疼痛:晚期患者可出现下腹部疼痛等症状,与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或神经有关。
四、诊断方法
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等检查了解子宫大小、形态、质地等情况,可发现子宫增大等异常。
影像学检查
B超:可了解子宫内膜厚度等情况,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超声下可见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等表现。
MRI:对于评估肿瘤侵犯深度、范围等有重要价值,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病理学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分段诊刮等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分级等情况。
五、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根据肿瘤分期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等。早期患者通过手术有可能达到治愈的目的。
放疗: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术后病理提示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可辅助放疗,以降低局部复发风险。
化疗:晚期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采用化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紫杉醇、铂类等,通过化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六、预后情况
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肿瘤的分级、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也会影响预后,分化程度低、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
七、预防建议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控制体重,降低肥胖相关的发病风险。
激素使用规范:对于需要使用雌激素治疗的女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并合理添加孕激素,以对抗雌激素对子宫内膜的刺激。
定期体检: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应定期进行妇科检查、B超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早期治疗。
遗传咨询:有家族遗传史的高危人群应进行遗传咨询,了解自身遗传风险,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