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的栓子来源包括血栓来源和其他栓子来源。血栓来源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因下肢活动减少等致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等形成,老年人、特殊时期女性易患)、盆腔静脉血栓(盆腔手术、盆腔炎等致,有盆腔手术史等人群及女性易患)、右心血栓(右心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右心肿瘤等致,患相关疾病人群易患);其他栓子来源有脂肪栓子(长骨骨折致骨髓脂肪滴入静脉,有长骨骨折病史人群易患)、空气栓子(静脉穿刺等操作致空气入静脉,进行相关操作患者及潜水员等易患)、羊水栓子(分娩时羊水经子宫静脉入血,孕产妇尤其是分娩有急产等情况者易患)。
一、血栓来源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
1.形成机制:下肢活动减少(如长期卧床、下肢骨折制动等)会使下肢静脉血流淤滞,这是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另外,血管内皮损伤(如手术、创伤等)会激活凝血系统,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因子被激活,从而促进血栓形成。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肌肉泵功能减退,静脉回流减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而这些血栓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脱落成为肺动脉栓塞的栓子。
2.人群特点:老年人由于活动减少、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女性在妊娠、产后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变化影响凝血功能,也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二)盆腔静脉血栓
1.形成机制:盆腔手术、盆腔炎等情况可引起盆腔静脉血栓形成。盆腔静脉血流相对缓慢,当存在手术创伤或炎症刺激时,血管内皮受损,凝血机制被激活,进而形成血栓。比如盆腔手术后,患者盆腔静脉回流不畅,血液淤积,容易形成血栓并可能脱落导致肺动脉栓塞。
2.人群特点:有盆腔手术史、盆腔炎病史的人群是盆腔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盆腔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有关。
(三)右心血栓
1.形成机制:右心本身的疾病,如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原体附着在右心内膜上,导致血小板、纤维蛋白等聚集形成血栓;另外,右心的肿瘤也可能引起血栓形成。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时,细菌感染破坏心内膜,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赘生物,即血栓,这些血栓可脱落进入肺动脉引起栓塞。
2.人群特点:患有感染性心内膜炎、右心肿瘤等疾病的人群容易出现右心血栓,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基础疾病的发生可能有相应的年龄等特点,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儿童中也可发生,但相对少见,多发生于有基础心脏病变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二、其他栓子来源
(一)脂肪栓子
1.形成机制:长骨骨折时,骨髓中的脂肪滴进入破裂的静脉窦内,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引起脂肪栓塞。例如股骨骨折患者,骨折端的脂肪组织被破坏,脂肪颗粒进入静脉,随血流到达肺部,导致肺动脉栓塞。
2.人群特点:有长骨骨折病史的人群是脂肪栓子的高危人群,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在玩耍等过程中发生长骨骨折也属于此类情况。
(二)空气栓子
1.形成机制: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人工气胸、潜水病等情况下,空气进入静脉,形成空气栓子,随血流到达肺动脉。比如静脉穿刺时操作不当,空气进入血管,随着血流流向肺动脉。
2.人群特点:进行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等操作的患者以及潜水员等特殊职业人群容易发生空气栓子导致的肺动脉栓塞,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在医疗操作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三)羊水栓子
1.形成机制:在分娩过程中,尤其是急产、胎膜早破等情况下,羊水可通过子宫静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形成羊水栓子,进而栓塞肺动脉。例如急产时,子宫收缩过强,宫腔内压力升高,羊水经破裂的静脉窦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2.人群特点:主要发生在孕产妇群体中,尤其是分娩过程中出现急产、胎膜早破等情况的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