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肺水肿的病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因素。心源性因素有左心衰竭(中老年常见,多有长期心血管病史)和急性心肌梗死(中老年高发,男性相对多见,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者易患);非心源性因素包括肺部感染(各年龄段可发生,儿童、老年人及有相关病史者风险高)、中毒(接触毒物人群均可能发病,职业暴露及儿童需防范)、高原性肺水肿(进入高原地区人群均有风险,年轻体壮及儿童易发病)、神经源性肺水肿(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人群均有风险,儿童颅脑外伤相对少见但病情可能更严重)。
病因及机制:多种心血管疾病可导致左心衰竭进而引发急性肺水肿,如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使心肌收缩力显著降低;高血压性心脏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加重左心负荷,导致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压急剧升高,液体渗出到肺泡和间质引起急性肺水肿。以冠心病为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心肌细胞受损,收缩功能下降,正常的心脏泵血功能紊乱,肺循环淤血。
人群特点:中老年人群常见,多有长期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男性和女性发病无绝对性别差异,但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上若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等会增加发病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
病因及机制: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坏死,梗死区域心肌收缩不协调,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左心房压力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液体外渗形成急性肺水肿。例如,冠状动脉主干或大分支突然闭塞,心肌缺血时间超过20-30分钟即可发生心肌梗死,随后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导致肺水肿。
人群特点:中老年高发,男性相对多见,有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不良生活方式或基础疾病的人群易患,发病急,病情凶险。
非心源性因素
肺部感染
病因及机制:严重的肺部感染,病原体释放毒素等物质,引起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通透性增加,液体、蛋白等渗出到肺泡导致急性肺水肿。例如肺炎链球菌肺炎,细菌在肺部大量繁殖,引发炎症反应,炎症介质释放,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液中的液体成分进入肺泡。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更易发生肺部感染,生活在卫生条件差环境或有慢性肺部疾病史的人群风险增加。
中毒
病因及机制:某些毒物中毒可引起急性肺水肿,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有机磷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蓄积,使支气管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同时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出现肺水肿;刺激性气体中毒,如氯气、氨气等,直接损伤呼吸道和肺组织,引起肺水肿,氯气刺激呼吸道黏膜,使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迅速增高,液体大量渗出。
人群特点:接触毒物的人群均有可能发病,职业暴露人群如化工厂工人等风险较高,儿童若误接触毒物也可发病,需特别注意防范。
高原性肺水肿
病因及机制:人体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环境后,由于低压低氧,机体缺氧导致肺血管收缩,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升高,肺毛细血管压升高,液体渗出形成肺水肿。一般在海拔3000米以上快速进入高原地区的人群易发生,机体需要一定时间适应高原低氧环境,若适应不良则容易发病。
人群特点:进入高原地区的人群均有风险,年轻体壮者可能因过度劳累等因素更易发病,儿童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弱,风险相对较高。
神经源性肺水肿
病因及机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颅脑外伤、脑出血、脑肿瘤等,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大量释放,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肺静脉压升高,引起急性肺水肿。例如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颅内压升高刺激交感神经,引发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导致肺水肿。
人群特点: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人群,如头部受伤者、脑血管疾病患者等,各年龄段均有,儿童颅脑外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可能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