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因视网膜血管发育未成熟易患ROP,早期筛查很必要,一般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首筛,流程包括准备和操作,其效果受早产儿自身(胎龄、体重、躁动)和外界环境(光线、设备)影响,家长应配合筛查并做好护理,积极治疗保视力。
一、早产儿眼底筛查的必要性
早产儿由于其视网膜血管发育尚未成熟,存在发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较高风险。ROP是导致儿童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眼底筛查能够早期发现ROP,从而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极大降低失明风险,所以早产儿眼底筛查是非常必要的,不存在应该后悔的情况。
(一)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发育特点
早产儿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血管发育越不成熟。正常足月新生儿出生时视网膜血管已基本发育至赤道部,而早产儿视网膜血管往往仅发育到周边的某一平面,未达到完全成熟,这就为ROP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例如,胎龄<32周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RO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
(二)早期筛查的干预意义
一旦通过眼底筛查发现ROP,可根据病变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激光治疗或冷凝治疗等。在病变早期进行干预,能够有效阻止病变进一步发展,使患儿的视力得以保存。若错过最佳干预时机,ROP发展至晚期,即使进行治疗,也往往会遗留严重的视力障碍甚至失明,这才是真正令人后悔的情况。
二、早产儿眼底筛查的时机与流程
(一)筛查时机
一般建议在早产儿出生后4-6周或矫正胎龄32周时开始进行首次眼底筛查。对于病情较重的早产儿,可能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筛查。例如,出生体重极低(<1000g)或合并其他高危因素(如吸氧时间较长等)的早产儿,首次筛查时间可能需要提前至出生后1-2周。
(二)筛查流程
1.眼部检查准备:检查前需要对早产儿进行适当的安抚,使其处于相对安静的状态。通常会使用局部散瞳药物,如托吡卡胺滴眼液,使瞳孔散大,以便能够清晰地观察眼底情况。
2.眼底检查操作:通过专门的眼底检查设备,如眼底照相机或直接眼底镜等,观察视网膜的血管发育情况、有无异常血管增殖等病变表现。检查过程需要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进行操作,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三、影响早产儿眼底筛查效果的因素及应对
(一)早产儿自身因素
1.胎龄和出生体重:胎龄越小、出生体重越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越高,同时筛查时观察眼底的难度也越大。对于这类早产儿,需要更加精细地操作检查设备,并且可能需要多次筛查以全面评估眼底情况。例如,出生体重<500g的超极低出生体重儿,在筛查时可能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致操作来获取清晰的眼底图像。
2.躁动不安:早产儿在检查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不适应等原因出现躁动,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此时需要医护人员采取更加轻柔、安抚性的操作方式,如适当延长检查前的安抚时间,或者在必要时使用少量的镇静药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遵循儿科用药原则)来帮助早产儿保持安静,以完成筛查。
(二)外界环境因素
1.检查环境光线:筛查环境的光线需要适宜,过强或过弱的光线都可能影响眼底观察的清晰度。需要将检查环境的光线调整至合适的强度,避免光线对检查结果产生干扰。
2.设备因素:眼底检查设备的性能和状态也会影响筛查效果。需要定期对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以获取准确的眼底图像。
四、温馨提示
对于早产儿家长来说,要充分认识到早产儿眼底筛查的重要性。在孩子出生后,应积极配合医生安排的眼底筛查时间,不要因为担心筛查过程对孩子有影响等不必要的顾虑而错过最佳筛查时机。同时,在筛查前后要注意早产儿的护理,保持孩子眼部周围的清洁,按照医生的要求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如果在筛查过程中发现问题,要相信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治疗能够最大程度保障早产儿的视力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