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诊断需从病史采集(包括月经史、婚育史、家族史)、症状评估(疼痛特点、伴随症状)、体格检查(全身检查、妇科检查)、辅助检查(超声检查、血液检查、腹腔镜检查)多方面进行,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如青春期、育龄期、特殊人群等在诊断时需综合相应因素全面评估以明确病因。
一、病史采集
月经史:详细了解月经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持续时间、经量多少等。不同年龄阶段女性月经特点不同,青春期女性月经初潮后可能月经周期不规律,而育龄期女性月经周期相对较固定,通过了解月经史能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例如,经期延长、经量过多等情况可能提示某些妇科疾病导致痛经。
婚育史:询问是否有性生活、结婚年龄、是否怀孕及生产情况等。已婚女性可能因妇科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引发痛经,有过宫腔操作史的女性也可能增加痛经风险。
家族史:某些痛经可能有家族遗传倾向,询问家族中女性成员是否有类似痛经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为原发性痛经的家族聚集性。
二、症状评估
疼痛特点:观察痛经发生的时间,是在月经来潮前、来潮时还是来潮后出现疼痛。原发性痛经多在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可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继发性痛经往往在月经来潮前数天就开始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疼痛的部位多为下腹部,可伴有腰骶部放射痛等。疼痛的性质可为痉挛性、坠痛等。
伴随症状:了解是否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继发性痛经常伴有其他原发病的症状,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伴有性交痛、不孕等;子宫腺肌病可能伴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
三、体格检查
全身检查:检查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等。一般原发性痛经患者全身检查无明显异常,继发性痛经可能因原发病不同出现相应体征,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在盆腔触及结节等。
妇科检查: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情况。查看外阴有无异常,阴道是否通畅,宫颈有无病变,子宫的大小、形态、质地,附件区有无压痛、包块等。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妇科检查可能触及子宫后壁、骶骨韧带等部位有触痛性结节;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多呈均匀性增大等。
四、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可以清晰观察子宫和附件的结构,有助于发现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等引起痛经的器质性病变。例如,子宫腺肌病在超声下表现为子宫肌层回声不均匀,可见点状强回声;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表现为附件区无回声或低回声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等。
经腹部超声:对于肥胖、未婚女性等经阴道超声检查受限的情况,可采用经腹部超声检查,同样能观察子宫和附件的大致情况,但清晰度相对经阴道超声稍差。
血液检查:
性激素六项:了解女性内分泌情况,对于青春期女性痛经,可通过性激素六项判断是否存在内分泌失调导致的月经不调进而引起痛经。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可能出现性激素水平异常,如雄激素升高、LH/FSH比值异常等。
CA12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能升高,但CA125升高还可见于其他一些妇科疾病及非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所以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对于一些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辅助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的痛经患者,可考虑行腹腔镜检查,直接观察盆腔内情况,发现微小病变并进行活检确诊。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痛经诊断中各有特点。例如,青春期女性痛经多为原发性,需详细询问月经初潮后情况;育龄期女性有性生活史的需考虑妊娠相关疾病导致的继发性痛经可能;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过度节食、熬夜等的女性可能因内分泌失调引发痛经,在诊断时需综合这些因素全面评估。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出现痛经需格外谨慎,要排除异位妊娠等严重情况,充分考虑妊娠对诊断和治疗的影响,以保障母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