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常见典型症状有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等可加重,胃酸是主要刺激成分)、反流(无恶心和不用力时胃内容物涌入咽部或口腔,含酸或酸水,空腹也可出现,与食管下括约肌等功能异常有关);非典型症状包括胸痛(位于胸骨后,可放射,机制与反流物刺激食管神经末梢等有关)、吞咽困难(进食固体或液体不畅,与食管痉挛、动力异常或狭窄有关)、咽喉症状(咽部异物感等,与反流物刺激咽喉部黏膜有关,还可能增加咽喉部恶性肿瘤风险);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儿童症状不典型,有吐奶等及呼吸道症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症状不典型,易现并发症,需考虑基础疾病和用药;女性特殊时期易发病;有特定病史人群如食管裂孔疝、糖尿病患者易发病,了解其症状对早期发现诊断重要。
典型症状:
烧心: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多在餐后1小时出现,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可加重。这是由于胃酸等胃内容物刺激食管黏膜神经末梢所致,研究表明,反流物中的胃酸是导致烧心的主要刺激性成分,胃酸的pH值、反流持续时间等因素会影响烧心症状的严重程度。
反流:指胃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含酸味或仅为酸水时称反酸。部分患者在空腹时也可能出现反流情况,这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食管清除能力下降等因素相关,食管下括约肌不能正常发挥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作用时,就容易发生反流现象。
非典型症状:
胸痛:疼痛位于胸骨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颈部、耳后等部位,类似心绞痛。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反流物刺激食管神经末梢,导致食管痉挛以及牵涉痛有关。有研究发现,约有40%的胃食管反流患者会出现胸痛症状,且胸痛症状的发作与反流事件的频率、反流物的酸碱度等因素有关。
吞咽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吞咽困难的情况,可表现为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时均有吞咽不畅感。原因可能是食管痉挛或食管动力异常,长期的胃食管反流可能导致食管黏膜受损,进而引起食管狭窄,也会出现吞咽困难,这种情况在病程较长的患者中相对更易发生。
咽喉症状:可引起咽喉部不适,如咽部异物感、梗阻感、咳嗽、声音嘶哑等。反流物刺激咽喉部黏膜,导致咽喉部炎症、水肿等病变,长期的咽喉部刺激还可能增加咽喉部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有研究显示胃食管反流患者中咽喉症状的发生率较高,且反流与咽喉反流性疾病密切相关。
不同人群的特点:
儿童:儿童胃食管反流症状可能不典型,除了常见的吐奶、喂养困难外,还可能出现反复咳嗽、喘息等呼吸道症状,这是因为儿童食管下括约肌发育尚未完善,抗反流屏障功能较弱,胃内容物容易反流至咽喉部,进而刺激呼吸道。婴幼儿时期频繁的反流可能影响营养摄入,导致生长发育迟缓,需要特别关注。
老年人: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症状可能也不典型,烧心、反流症状可能较轻,但更容易出现并发症,如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能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从而加重胃食管反流,在评估老年人胃食管反流症状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和用药情况。
女性:女性在妊娠、月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更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妊娠时由于子宫增大,腹压升高,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月经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导致反流症状加重。
有特定病史人群:有食管裂孔疝病史的人群,食管裂孔疝会破坏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解剖结构,使抗反流屏障功能进一步下降,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可能存在自主神经病变,影响食管的蠕动和下括约肌功能,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
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表现多样,不同人群有其各自特点,了解这些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胃食管反流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