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与妇科检查,通过询问月经等情况及妇科双合诊、三合诊了解大体情况;影像学检查有经阴道超声、经腹部超声、MRI,分别用于不同情况及评估肌层浸润等;子宫内膜活检有诊断性刮宫和宫腔镜下活检,用于病理检查;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中CA125可作为病情监测等参考,不同人群检查需注意相应情况,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法。
一、病史采集与妇科检查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情况,包括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的变化,以及是否有异常阴道流血、排液等症状,还有既往是否有妇科疾病史、乳腺癌病史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癌的潜在风险。例如,长期无排卵性月经紊乱的女性,子宫内膜癌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而缺乏孕激素拮抗。
2.妇科检查:通过妇科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了解子宫的大小、形态、质地及活动度,以及双侧附件的情况,查看是否有异常包块等,但妇科检查对于子宫内膜癌的初步筛查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了解子宫及附件的大体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经阴道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清晰地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形态等情况。一般来说,正常育龄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有所变化,而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子宫内膜通常会增厚,且回声不均匀。例如,经阴道超声发现子宫内膜厚度>5mm时,需要进一步评估;若子宫内膜增厚伴有异常回声,提示可能存在病变。经阴道超声对肥胖患者等经腹部超声图像质量不佳的情况有更好的显示效果,因为经阴道超声探头更接近子宫和附件,受腹部脂肪等干扰较小。
经腹部超声:适用于无性生活史等不适合经阴道超声检查的患者。通过腹部探头检查子宫和附件情况,但对于子宫内膜的显示清晰度相对经阴道超声稍差。
2.磁共振成像(MRI):能更准确地评估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宫颈间质受累情况等。MRI可以多平面成像,清晰显示子宫肌层的层次结构,对于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子宫肌层以及侵犯的深度有重要价值。例如,MRI能够区分子宫肌层的不同层次,对于早期判断子宫内膜癌的分期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三、子宫内膜活检
1.诊断性刮宫
是确诊子宫内膜癌的重要方法。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操作时需要注意刮取的部位要全面,尤其是宫底及双侧宫角处,以提高阳性检出率。对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的患者,诊断性刮宫可以明确是否为子宫内膜癌。但诊断性刮宫有一定的假阴性率,因为可能存在取样不足等情况。
2.宫腔镜下活检:可以直接观察宫腔内病变的形态、位置等,并在直视下取活检,相比诊断性刮宫,对于宫腔内病变的观察更直观,能提高活检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于宫腔内小的病变或位于宫角等部位的病变,宫腔镜下活检更有优势。例如,对于怀疑宫腔内有占位性病变的患者,宫腔镜下活检可以更精准地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四、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查
1.CA125:虽然CA125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特异性标志物,但在部分子宫内膜癌患者中会升高,尤其是晚期患者。不过,CA125升高也可见于其他妇科疾病如卵巢癌、盆腔炎等,所以其单独作为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指标价值有限,但可作为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之一。例如,在子宫内膜癌术后随访中,如果CA125水平持续升高,提示可能有复发或转移的情况。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检查时需要注意:对于有妇科疾病高危因素的女性,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长期服用雌激素等,应更加重视子宫内膜癌的筛查;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流血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年轻女性如果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查以排除子宫内膜癌等病变。在检查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如对于妊娠女性怀疑子宫内膜病变时,检查方法的选择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对妊娠的影响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