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窦炎是发生在筛窦部位的炎症性疾病,分为急性和慢性,分别由上呼吸道感染等及急性未彻底治疗、鼻腔病变等引起,有相应临床表现,可通过症状、鼻内镜、鼻窦CT诊断,治疗上急性以药物等为主,慢性有药物和手术等方法,可通过增强免疫力等措施预防。
一、筛窦炎的定义
筛窦炎是发生在筛窦部位的炎症性疾病,筛窦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中的一组含气空腔,左右成对,位于鼻腔外上方的筛骨内。
二、筛窦炎的分类及病因
分类:可分为急性筛窦炎和慢性筛窦炎。
病因
急性筛窦炎:多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致病菌主要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例如,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上呼吸道的病原体容易侵入筛窦,引发筛窦黏膜的急性炎症反应。儿童由于呼吸道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更容易患上急性筛窦炎。
慢性筛窦炎:常因急性筛窦炎治疗不彻底迁延而来;另外,鼻腔的一些病变,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影响筛窦的通气引流,也可导致慢性筛窦炎的发生。过敏因素也可能参与慢性筛窦炎的发病,过敏体质的人接触过敏原后,筛窦黏膜出现变态反应性炎症,长期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
三、筛窦炎的临床表现
急性筛窦炎
局部症状:患侧鼻根部及内眦部有疼痛或闷胀感,疼痛可放射至头部。鼻塞,多为患侧持续性鼻塞,可伴有流涕,初期为清水样涕,后期可转为脓涕。
全身症状:可有发热、畏寒、乏力等全身不适症状,儿童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重,可能出现高热、呕吐、腹泻等表现。
慢性筛窦炎
局部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或持续性鼻塞,流涕,多为黏脓涕,可伴有嗅觉减退。头痛症状相对急性筛窦炎较轻,一般为头部沉重感或钝痛。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伴有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全身症状,但一般不如急性筛窦炎明显。
四、筛窦炎的诊断方法
症状评估:根据患者的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鼻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筛窦开口及筛窦黏膜的情况,可见筛窦开口处黏膜充血、肿胀,有脓性分泌物等。
影像学检查:
鼻窦CT:是诊断筛窦炎的重要手段,可清晰显示筛窦内的炎症情况,如黏膜增厚、有无积液、有无息肉等病变。通过鼻窦CT可以准确判断筛窦炎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例如,能明确筛窦内是否有明显的骨质破坏等情况。
五、筛窦炎的治疗原则
急性筛窦炎
药物治疗: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根据致病菌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使用鼻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症状,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7天,避免引起药物性鼻炎。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减轻筛窦黏膜的炎症反应,减轻水肿。
鼻腔冲洗: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可清除鼻腔内的脓性分泌物,改善鼻腔通气。儿童进行鼻腔冲洗时要注意操作方法,避免压力过大导致不适。
慢性筛窦炎
药物治疗:鼻用糖皮质激素持续应用,维持时间相对较长,以减轻黏膜炎症。对于有过敏因素的患者,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果存在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等,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的同时辅助药物治疗。
手术治疗:对于经药物治疗无效,或存在明显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影响筛窦通气引流的慢性筛窦炎患者,可考虑行鼻内镜下筛窦开放手术,通过手术开放筛窦,清除病变组织,改善筛窦的通气引流。
六、筛窦炎的预防措施
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对于儿童来说,合理的营养摄入和充足的户外活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患筛窦炎等疾病的风险。
避免接触过敏原:过敏体质的人要尽量避免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减少过敏引发筛窦炎的机会。
积极治疗鼻腔疾病:及时治疗鼻炎、鼻窦炎等鼻腔疾病,防止病情迁延发展为筛窦炎。例如,发现鼻息肉要尽早治疗,鼻中隔偏曲明显影响鼻腔通气引流时,可考虑手术矫正。
注意呼吸道卫生: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注意佩戴口罩,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场所,减少呼吸道感染的机会,从而降低筛窦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