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便血可能由感染性腹泻(如细菌、病毒感染)、非感染性腹泻(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血管畸形、食物过敏)等原因引起。若出血量多、腹痛严重、出现休克或儿童有精神萎靡等情况需尽快就医,就诊时会做粪便常规、血常规、结肠镜等检查。日常要注意饮食清淡、补充营养,保证休息,注意肛门清洁卫生。
一、可能的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感染性腹泻伴便血
1.细菌感染
常见于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多有不洁饮食史,除了拉肚子便血外,还可能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此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常规、细菌培养等检查。一般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喹诺酮类药物,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有用药禁忌,需谨慎选择。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对于儿童,要特别关注其精神状态和尿量,因为儿童脱水症状可能发展较快。
另外,大肠杆菌感染也可导致腹泻便血,如产毒性大肠杆菌、出血性大肠杆菌等,同样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明确诊断,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抗感染及支持治疗措施。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多见于婴幼儿,常表现为秋季腹泻,可伴有便血。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严重时可能需要静脉补液。轮状病毒感染有自限性,一般病程约1-2周。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加强护理,保持臀部清洁,防止红臀。
(二)非感染性腹泻伴便血
1.炎症性肠病
如溃疡性结肠炎,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可伴有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粪便检查等明确诊断。治疗上需要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用药需权衡利弊。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的炎症性肠病可能影响儿童的营养吸收和生长。
克罗恩病也可出现腹泻便血,病变可累及消化道各部位,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治疗药物包括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等,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评估。
2.肠道血管畸形
如肠道动静脉畸形等,可引起间断性的腹泻便血。一般需要通过结肠镜、小肠镜、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病变部位。对于较小的血管畸形,可能可以通过内镜下治疗等方法处理;如果病变较严重,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血管畸形的发现和处理需要更加谨慎,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手术等治疗方式的耐受性。
3.食物过敏
如对牛奶、鸡蛋等食物过敏,可出现腹泻便血,同时可能伴有皮疹、呕吐等其他过敏症状。对于明确食物过敏的患者,需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改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喂养婴幼儿。对于儿童患者,要仔细询问饮食情况,排查可能的过敏原。
二、就医建议
1.及时就诊的情况
如果拉肚子便血伴有以下情况应尽快就医:
出血量较多,如大便呈暗红色血便、血便量较多,甚至出现呕血等情况。
伴有严重腹痛,疼痛剧烈难以缓解。
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
儿童患者出现精神萎靡、哭闹不止、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
2.就诊时的检查项目
一般会进行粪便常规+潜血检查,了解粪便中红细胞、白细胞等情况。
血常规检查,查看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指标,判断是否有感染及贫血情况。
必要时进行结肠镜、小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发现病变部位并可取病理检查。
对于怀疑有血管畸形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造影等检查。
三、日常注意事项
1.饮食方面
发病期间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
对于腹泻便血的患者,要适当补充营养,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如果是婴幼儿,要根据病情调整喂养方式,如食物过敏引起的腹泻便血,要严格回避过敏原食物。
2.休息与护理
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肛门周围的清洁卫生,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防止发生感染或肛周皮肤损伤。对于儿童患者,要更加轻柔地进行护理,防止损伤娇嫩的皮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