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不足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先天禀赋不足使胎儿时期气血孕育基础不佳;后天饮食不均衡包括营养摄入不足及饮食不消化吸收差影响气血生成;长期情志不舒会影响气机运行、脾胃运化致气血不足;过度劳累分体力过度消耗和脑力过度透支耗伤气血;疾病因素中慢性疾病长期影响气血生成运行,失血过多使血液流失致气血不足。
一、先天因素
具体情况:部分人群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在胎儿时期就可能存在气血生成的基础不佳情况。例如,父母体质较弱,精血亏虚,会影响胎儿在母体内气血的孕育,导致出生后气血相对不足。这种先天因素导致的气血不足,从年龄角度看,新生儿或婴幼儿时期就可能表现出一些气血不足的端倪,如面色偏白、精神相对不振等,但由于年龄小,表现可能不典型。
二、后天饮食因素
饮食不均衡:
营养摄入不足:长期饮食不规律、挑食、偏食等,会使人体无法获取充足的营养物质来生成气血。比如,长期不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类、豆类等)、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等)以及富含维生素B12、叶酸等有助于气血生成的食物,就会影响气血的正常生成。从生活方式角度看,一些节食减肥人群若饮食搭配不合理,极易出现气血不足。
饮食不消化吸收差: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功能虚弱,即使摄入了足够的营养物质,也难以消化吸收。例如,暴饮暴食、过食油腻辛辣食物等,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影响气血的生成。老年人由于脾胃功能逐渐衰退,相对更易出现因饮食消化吸收问题导致的气血不足;儿童若饮食不节制,也可能影响脾胃功能进而影响气血生成。
三、情绪因素
长期情志不舒: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和运行。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也与气血的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当情绪长期不畅时,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会导致气血运行受阻,同时也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引起气血不足。从性别角度看,女性相对更易受情绪影响,因为女性的内分泌系统相对敏感,长期不良情绪更易导致气血不足相关问题。例如,一些职场女性长期面临工作压力和家庭压力,易出现肝郁气滞,进而引发气血不足,表现为月经不调、面色萎黄等。
四、过度劳累
体力过度消耗: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者过度运动而没有合理休息,会使人体气血消耗过多,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气血不足。比如,一些体力劳动者长时间高强度工作,容易出现疲劳、乏力、面色无华等气血不足的表现。从年龄角度看,青壮年若长期过度劳累,也易耗伤气血;老年人本身气血相对不足,若再过度劳累,会进一步加重气血亏虚的状况。
脑力过度透支:现代社会中,长期用脑过度的人群也易出现气血不足。比如,长期熬夜加班、长时间专注于高强度脑力工作等,会耗伤心血。因为心主血脉,主神志,过度用脑会使心血耗伤,进而导致气血不足,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头晕等症状。青少年若长期熬夜学习,也可能影响气血生成,出现体质下降等问题。
五、疾病因素
慢性疾病影响: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病、慢性肾病、慢性消耗性疾病等,会长期影响人体的气血生成和运行。例如,慢性肝病会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和气血的代谢;慢性肾病会影响肾脏的气化功能,而肾为先天之本,与气血生成密切相关;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等,会持续消耗人体的气血津液,导致气血不足。不同疾病对气血不足的影响机制不同,且这些疾病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比如老年人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若病情迁延不愈,也会导致气血不足。
失血过多:急性大量失血,如外伤大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或者慢性失血,如慢性胃肠道出血、痔疮长期出血等,会使人体血液流失过多,而血液是气血的重要组成部分,失血过多必然会导致气血不足。对于女性来说,月经量过多或经期延长是常见的慢性失血情况,若不及时调理,易出现气血不足,表现为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外伤大出血若救治不及时,会迅速导致气血大亏,危及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