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革兰氏阴性菌,有口口、粪口传播途径,感染后有消化不良等症状或无症状,可通过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检查检测,会引发胃炎、溃疡、胃癌等危害,可通过注意饮食卫生、实行分餐制、保持口腔卫生来预防。
一、定义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存于人的胃部及十二指肠内的革兰氏阴性菌,呈螺旋形或S形、弧形,具鞭毛,微需氧,对生长环境要求严苛,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二、感染途径
1.口口传播:
共用餐具:例如家庭中多人共用餐具,若其中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其唾液等会残留在餐具上,其他人使用时就可能通过口腔摄入幽门螺杆菌。
接吻:与感染者深吻,可能会通过唾液交换传播幽门螺杆菌。
2.粪口传播: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食用后就易被感染。
三、感染后的症状表现
1.常见症状
消化不良相关表现:多数感染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还可能有饱胀感、反酸、嗳气等症状。比如一些患者会感觉吃一点东西就觉得肚子饱了,或者经常在饭后有胃酸往上涌的情况。
消化道症状:部分人会有食欲减退的情况,严重的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表现为反复腹痛,且疼痛无明显规律性,可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同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体重不增等情况。
2.无症状情况:有相当一部分感染者并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只是在体检时通过相关检查发现感染了幽门螺杆菌。
四、检测方法
1.尿素呼气试验
原理:利用幽门螺杆菌能产生尿素酶的特点,让受检者口服含有被标记的尿素的试剂,若体内有幽门螺杆菌,其产生的尿素酶会分解尿素,产生的二氧化碳会被呼出,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标记物含量来判断是否感染。
适用人群:各年龄段人群均可适用,儿童也可以进行,相对无创、简便。
2.胃镜检查
原理:通过胃镜直接观察胃部黏膜情况,同时可取胃黏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不仅能明确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还能观察胃部是否有病变,如胃炎、溃疡等。
适用人群: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且高度怀疑胃部有器质性病变的人群适用,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伴有报警症状(如消瘦、黑便等)的人群。但对于儿童,一般是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或者病情需要时才会考虑进行胃镜检查。
五、感染的危害
1.引发胃部疾病
胃炎: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易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炎症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糜烂等改变。
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它会破坏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屏障,使得胃酸等容易损伤黏膜,从而形成溃疡,患者会有周期性上腹痛等表现。
胃癌: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引发的炎症等一系列病理过程,会逐步影响胃黏膜的正常细胞功能,导致细胞发生恶变等情况。
2.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而且儿童期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及时干预,成年后发生胃部疾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老年人:老年人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胃部病变,如严重的胃炎、溃疡等,还可能因胃部不适影响营养摄入,进一步影响整体健康状况。
六、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
食物清洁:蔬菜水果要清洗干净,尽量削皮后食用;肉类等食物要确保煮熟煮透,以杀死可能存在的幽门螺杆菌等病原体。
饮用水安全:保证饮用水的安全,如选择合格的桶装水或者将自来水煮沸后饮用,避免饮用未经处理的生水。
2.实行分餐制:家庭中提倡分餐进食,使用公筷、公勺,尤其是有成员感染幽门螺杆菌时,分餐制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保持口腔卫生:幽门螺杆菌也可能在口腔内定植,所以要注意口腔清洁,按时刷牙,定期更换牙刷等,有条件的可以使用具有抑菌作用的牙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