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度近视属高度近视,有失明风险,与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青光眼等并发症相关,可通过定期眼部检查、注意用眼健康、控制近视度数进展等措施降低致盲可能性,患者应重视眼部健康并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视力。
一、高度近视相关并发症及致盲风险
1.视网膜脱离
发生机制:高度近视患者的眼轴变长,视网膜被牵拉变薄、变性,容易出现裂孔,进而导致视网膜脱离。据相关研究,高度近视是视网膜脱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正常眼轴长度一般在24mm左右,高度近视患者眼轴可延长至26mm以上甚至更长,眼轴的过度延长使视网膜承受的拉力增大,增加了视网膜裂孔形成和视网膜脱离的概率。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青少年及中青年高度近视患者相对来说视网膜周边部更容易出现变性区和裂孔;生活方式上,高度近视患者如果有剧烈运动、眼部受到外伤等情况,会显著增加视网膜脱离的发生风险,比如进行打篮球、跳水等剧烈运动时,眼球受到的冲击力可能会诱发视网膜脱离。
2.黄斑病变
黄斑出血:高度近视可引起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导致黄斑出血。研究发现,高度近视患者黄斑出血的发生率较正视眼明显增高。新生血管的管壁比较薄弱,容易破裂出血,影响黄斑区的正常功能,黄斑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一旦出血会严重影响视力。
黄斑劈裂:高度近视患者由于眼轴拉长,黄斑区组织受到牵拉等因素影响,容易发生黄斑劈裂。黄斑劈裂会导致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随着病情进展,也可能会对视力造成严重损害,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失明。
3.青光眼
开角型青光眼:高度近视患者发生开角型青光眼的概率高于正常人群。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高度近视导致的眼底结构改变,如视神经乳头周围脉络膜视网膜萎缩等,影响了眼内房水的流出通道,使房水引流受阻有关。长期的眼压升高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会损害视神经,导致视野缺损,最终可能导致失明。
闭角型青光眼:虽然相对开角型青光眼来说比例较低,但高度近视患者也可能发生闭角型青光眼。眼轴过长等因素可能影响前房角的结构和功能,在某些诱因下,如情绪激动、暗室停留时间过长等,可诱发房角关闭,眼压急剧升高,若不及时处理,也会对视神经造成损害,增加失明风险。
二、降低高度近视致盲风险的措施
1.定期眼部检查
检查频率:高度近视患者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一般建议每半年至一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检查,包括眼底检查、眼压测量、验光等。对于年龄较小的高度近视儿童,由于其眼部还在发育,更要密切关注眼部情况,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检查,比如每3-6个月检查一次。
检查内容:眼底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视网膜是否有变性、裂孔等情况;眼压测量能及时发现是否存在青光眼;验光可以了解近视度数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调整用眼方案等。
2.注意用眼健康
合理用眼: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连续用眼30-40分钟后,应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等。高度近视患者应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尤其是避免在昏暗环境下长时间使用手机、电脑等。
避免剧烈运动和眼部外伤:高度近视患者应避免参加剧烈碰撞性运动,如拳击、跳水等,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避免眼部受到外伤,因为眼部外伤可能会诱发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3.控制近视度数进展
对于儿童青少年:可以通过佩戴合适的角膜塑形镜等方法来控制近视度数的过快增长。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设计的隐形眼镜,夜间佩戴可以暂时改变角膜的形状,白天不需要佩戴眼镜也能有较好的视力,并且对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有一定的效果,但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佩戴和定期复查。
成年高度近视患者:如果近视度数仍在进展,可考虑通过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等手术方式来矫正视力,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评估。
总之,900度近视有失明的风险,但通过定期眼部检查、注意用眼健康、控制近视度数进展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致盲的可能性。高度近视患者要重视眼部健康,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保护好自己的视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