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临床观察法的粪便隐血试验、呕血与黑便观察,生命体征监测法的心率、血压变化,以及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测定来评估消化道出血情况,不同人群在各检测指标上有不同表现及意义,需综合各指标判断出血量等情况。
一、临床观察法
(一)粪便隐血试验
1.原理及意义:消化道出血量在5-10ml时,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这是因为少量的红细胞被消化分解后,血红蛋白中的铁元素等可通过化学反应被检测到,通过该试验可以初步判断有微量消化道出血情况。
2.影响因素及人群差异:对于有服用铁剂、动物血制品等情况的人群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结果,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而对于儿童,由于其消化道生理特点,在进行粪便隐血试验时要注意标本采集的规范性,避免污染等因素影响结果。
(二)呕血与黑便的观察
1.呕血情况:如果患者呕出鲜血,提示出血量较大且出血速度较快。若呕出咖啡样物质,多是血液经过胃酸作用后形成的正铁血红素所致,提示有上消化道出血且出血量相对呕鲜血时少,但仍需要密切关注。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呕血可能提示更为严重的疾病,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需要特别警惕。
2.黑便情况:黑便呈柏油样,是因为血红蛋白中铁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一般来说,胃内出血量在50-100ml以上可出现黑便。如果黑便次数多、性状稀溏,提示出血量在增加。对于老年人群,本身可能存在胃肠功能减退等情况,黑便的观察需要更细致,因为其对出血量变化的耐受能力可能较差。
二、生命体征监测法
(一)心率变化
1.原理及意义:当消化道出血量较大时,机体为了维持重要脏器灌注,会通过交感神经兴奋来调节,表现为心率增快。一般来说,出血量在10%-15%(成人约750-1000ml)时,可出现心率增快。但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的心率本身相对较快,当出现消化道出血时,心率变化的判断需要结合其基础心率情况。例如,婴儿基础心率较快,当发生消化道出血时,心率增快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需要更密切监测。
2.与其他生命体征的关联:心率增快往往伴随血压的变化,当出血量进一步增加,可能会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所以需要同时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综合判断出血量。
(二)血压变化
1.原理及意义:早期消化道出血量较少时,机体可通过代偿机制维持血压正常。当出血量达到20%以上(成人约1500ml)时,可出现休克表现,收缩压下降。对于老年人群,其血管弹性较差,血压波动对出血量的反映可能不灵敏,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而对于儿童,血压本身随年龄变化,当发生消化道出血时,血压下降提示出血量较大,病情较重,需要及时处理。
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测定
(一)血红蛋白测定
1.原理及意义:血红蛋白是反映贫血程度的重要指标。消化道出血后,随着出血量的增加,血红蛋白浓度会逐渐降低。一般来说,出血量达到血容量的20%以上时,血红蛋白浓度可明显下降。例如,成人血容量约4-5L,当出血量超过800-1000ml(20%左右血容量)时,血红蛋白可显著降低。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的血红蛋白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婴儿血红蛋白低于110g/L,儿童低于120g/L可考虑贫血,在评估消化道出血时要依据其相应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来判断出血量相关情况。
2.动态监测的重要性:需要动态监测血红蛋白水平,因为消化道出血可能是持续的,通过多次测定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出血量的变化情况。例如,在出血后的短时间内血红蛋白可能还未明显下降,但是随着出血的继续,血红蛋白会进行性降低,通过动态监测能及时发现出血量的变化。
(二)红细胞压积测定
1.原理及意义: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消化道出血后,红细胞压积会随着出血量的增加而降低。其变化与血红蛋白测定有一定相关性,但红细胞压积更能反映血液浓缩程度。当出血量较大时,红细胞压积会明显降低。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其血容量本身增加,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压积的变化需要结合其基础血容量情况来综合判断出血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