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散光,会致视力下降、视觉疲劳等危害,可通过光学矫正(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和手术矫正(准分子激光手术、ICL晶体植入术)矫正,儿童和老年人屈光不正各有注意事项,儿童要定期检查、养成良好用眼习惯,老年人要详细检查、注意眼镜保养更换等。
近视
形成机制:当眼轴过长或角膜、晶状体曲率过大时,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后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像。
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青少年时期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眼轴容易变长,是近视的高发年龄段。例如,学龄前儿童如果长期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会增加近视发生风险。
生活方式: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孩子更容易患近视。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明显低于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儿童。
远视
形成机制:多因眼轴过短或屈光力不足,平行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
影响因素:
年龄:婴幼儿时期眼轴较短,多为生理性远视,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远视度数会逐渐降低。但如果儿童远视度数过高,可能会影响视觉发育,导致弱视等问题。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远视遗传史,孩子患远视的概率相对较高。
散光
形成机制:角膜或晶状体表面不光滑,呈不规则弯曲面,平行光线经过折射后不能形成单一焦点,而是形成两条焦线。
影响因素:
先天因素: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角膜等结构发育异常可能导致散光。
眼部疾病:某些眼部疾病,如圆锥角膜等,也可能引起散光。
屈光不正的危害
视力下降:无论是近视、远视还是散光,都会导致视力不同程度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例如近视患者看远处物体模糊,影响上课看黑板等。
视觉疲劳:屈光不正患者为了看清物体,需要动用更多的调节力,容易出现视觉疲劳,表现为眼睛酸胀、疼痛、干涩等,尤其是长时间用眼后更为明显。
引发其他眼部问题:高度近视可能会引发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等严重眼部并发症;儿童远视如果未及时矫正,可能会影响立体视功能的发育,导致立体视缺失,影响未来从事一些需要良好立体视的职业,如飞行员等。
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
光学矫正
框架眼镜:是最常见的矫正方法,通过镜片的折射作用,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框架眼镜的优点是佩戴方便、价格相对较低,且可以随时取下。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佩戴,儿童佩戴框架眼镜时需要定期复查,根据屈光状态的变化及时更换眼镜。
角膜接触镜:包括软性隐形眼镜和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GP)等。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对于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有一定效果,其透气性好,可减少眼部感染的风险,但佩戴和护理相对复杂,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手术矫正(适用于成年且屈光状态稳定者)
准分子激光手术:通过激光切削角膜组织来改变角膜的曲率,从而矫正屈光不正。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如角膜厚度、眼压等多项检查,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ICL晶体植入术:是将一种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来矫正屈光不正,尤其适用于高度近视等不适合做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但同样需要严格的术前评估。
特殊人群屈光不正注意事项
儿童屈光不正
婴幼儿:出生后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有远视家族史的婴幼儿,以便早期发现屈光不正问题。如果发现婴幼儿存在屈光不正,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干预,如对于生理性远视度数过高影响视觉发育的情况,可能需要早期进行视觉训练等。
学龄儿童:要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每天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学校和家长应关注儿童的视力情况,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一旦发现屈光不正,及时采取矫正措施,如佩戴合适的框架眼镜等。
老年人屈光不正
老年人屈光不正可能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如老花眼是一种生理性的远视性屈光不正,随着年龄增加逐渐出现。老年人佩戴眼镜时需要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包括验光、眼压、眼底等检查,以选择合适的眼镜度数,同时要注意眼镜的保养和定期更换。此外,老年人如果患有其他眼部疾病,如白内障等,可能会影响屈光不正的矫正效果,需要在治疗其他眼部疾病的同时,综合考虑屈光不正的矫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