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两虚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先天禀赋不足包括新生儿或婴幼儿因母体孕育情况致气血匮乏;饮食不节与长期饮食不规律、不同年龄阶段饮食不注意有关;情志因素中长期不良情志影响气机运行进而影响气血;劳逸失度因过度劳累或安逸影响气血生成与运行;病后体虚如患慢性疾病或大病初愈会耗伤气血,且不同年龄性别在各因素影响下有不同表现。
一、先天禀赋不足
年龄因素:对于新生儿或婴幼儿来说,若先天禀赋不足,在胎儿时期从母体获取的气血就相对匮乏,这可能导致出生后就存在气血两虚的基础状态。例如,一些早产儿,由于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先天所藏的气血能量不够,容易出现气血两虚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神疲乏力等。
性别因素:从理论上来说,性别本身在此因素影响上无明显差异,但可能在个体对先天禀赋不足的耐受等方面有一定个体差异,但这并非是由性别直接导致先天禀赋不足的根本原因,主要还是源于母体孕育过程中的各种情况。
二、饮食不节
生活方式:长期饮食不规律,如过度节食、暴饮暴食等,都会影响气血的生成。过度节食会使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不足,尤其是缺乏蛋白质、铁、维生素B12等造血相关的重要营养素,从而影响气血的化生。例如,有些人为了减肥长期过度节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失常则气血生成不足,进而引发气血两虚。暴饮暴食则会加重脾胃负担,导致脾胃消化不良,食物不能正常地被运化吸收转化为气血,长期如此也会造成气血两虚。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阶段对饮食不节的易感性有所不同。儿童如果存在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影响营养的全面摄入,影响气血生成;成年人长期应酬、饮食无度等情况也较易出现饮食不节影响气血生成的情况;老年人脾胃功能本身逐渐衰退,若饮食不注意,更易因脾胃运化无力而导致气血两虚。
三、情志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志状态下,会影响人体的气机运行,进而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例如,长期焦虑的人,肝郁气滞,肝的疏泄功能失常,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长期不良情志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进而影响机体的代谢等过程,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调节。
年龄性别因素:不同年龄性别在情志因素影响下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女性相对更易受情志影响,因为女性的生理特点与情志关系密切,如经期、孕期、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情志波动更易导致气血两虚相关问题;老年人如果长期情志不舒,也会因脏腑功能衰退,在情志影响下更易出现气血两虚,如老年人长期抑郁寡欢,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虚弱等情况,影响气血生成。
四、劳逸失度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无论是体力劳动过度还是脑力劳动过度。体力劳动过度会使人体能量消耗过多,中医认为“劳则气耗”,长期体力劳动过度会损伤元气,进而影响气血生成;脑力劳动过度则会耗伤心血,心主血脉,心血不足会影响气血的生成与运行。过度安逸则会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退,同样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例如,长期久坐不动的人,气血运行缓慢,脾胃运化无力,易出现气血两虚表现。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对劳逸失度的耐受和易感性不同。儿童如果活动量过大且不注意休息,也可能影响气血生成;青壮年如果长期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更易出现气血两虚;老年人本身气血渐衰,若劳逸失度,如过度劳累会加速气血耗损,过度安逸会加重气血运行不畅和脾胃虚弱,从而更易发生气血两虚。
五、病后体虚
病史因素:患有慢性疾病,如慢性消耗性疾病(肺结核、肿瘤等),长期患病会耗伤人体气血。例如,肺结核患者长期发热、咳嗽、咳痰,消耗人体大量能量和营养物质,导致气血亏虚;肿瘤患者在放疗、化疗过程中,也会损伤人体正气,影响气血生成。此外,大病初愈的人,身体处于虚弱状态,气血尚未完全恢复,也容易出现气血两虚。例如,经历严重感染等大病后的患者,正气大伤,需要较长时间来恢复气血。
年龄性别因素:老年人本身脏腑功能衰退,病后体虚更容易出现气血两虚且恢复相对较慢;女性在病后由于其生理特点,如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病后,气血恢复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影响,需要更加注重气血的调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