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源性鼻窦炎的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了解牙科及鼻窦炎相关症状,体格检查进行口腔和鼻部检查,辅助检查包括影像学(X线、CT、MRI)和实验室(血常规、鼻腔分泌物涂片及培养)检查,综合这些结果判断,若有明确牙科病史、相关症状、口腔牙齿病变及影像学显示牙齿与鼻窦病变相关则可诊断,且需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
一、病史采集
1.牙科病史询问
了解患者是否有牙齿相关疾病史,如龋齿、牙髓炎、根尖周炎等。例如,患者若有长期的龋齿未得到有效治疗,细菌可能向周围组织蔓延,增加牙源性鼻窦炎的发生风险。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牙齿健康状况不同,儿童可能因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导致龋齿,成年人则可能因牙周炎等问题引发相关病变。
询问牙齿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比如,根尖周炎患者可能有牙齿持续的胀痛、咬合痛等症状,这种疼痛可能会向周围组织放射,包括鼻窦区域。
2.鼻窦炎相关症状询问
关注鼻塞、流涕、头痛等症状。牙源性鼻窦炎患者的鼻塞多为患侧持续性鼻塞,流涕可为脓性或黏脓性,头痛有一定特点,如前牙源性感染引起的上颌窦炎,疼痛常位于上颌窦前壁,可放射至面部、额部等,且有一定时间规律,可能在晨起时相对较轻,午后加重。不同性别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生活方式不同可能影响症状感知,如长期吸烟的患者可能因呼吸道刺激导致鼻塞等症状加重。
二、体格检查
1.口腔检查
检查牙齿情况,查看是否有龋齿、残根、残冠、牙周袋等。例如,严重的根尖周炎可能伴有牙龈红肿、瘘管形成,瘘管可能与上颌窦等鼻窦相通。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乳牙的健康状况,乳牙龋齿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影响恒牙发育及引发牙源性感染。
进行牙齿叩诊和触诊,了解牙齿是否有叩痛、触痛。根尖周炎患牙叩诊时疼痛明显,触诊相应部位也可能有疼痛反应。
2.鼻部检查
观察鼻腔黏膜情况,看是否有充血、肿胀,中鼻道是否有脓性分泌物。牙源性上颌窦炎时,中鼻道可能有脓性分泌物潴留。不同年龄人群鼻腔黏膜特点不同,儿童鼻腔黏膜相对娇嫩,炎症时更易出现肿胀等表现。
检查鼻窦区域有无压痛,上颌窦炎时,上颌窦前壁(面颊部)、内壁(鼻内侧)有压痛。
三、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鼻窦X线平片可初步了解鼻窦情况,如是否有窦腔混浊、黏膜增厚、积液等,但对于牙源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有限,因为其分辨率相对较低,不能清晰显示细微的牙齿与鼻窦的关系。
CT检查:鼻窦CT是诊断牙源性鼻窦炎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清晰显示鼻窦内的病变情况,如窦腔密度增高、积液、黏膜增厚等,还能明确牙齿与鼻窦的解剖关系,判断是否有牙齿病变累及鼻窦。例如,能看到上颌窦内是否有来自牙齿的异常密度影,以及牙齿根尖是否与上颌窦底壁关系密切,有无根尖炎症破坏窦壁进入鼻窦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儿童应尽量采取防护措施以减少辐射影响。
MRI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如需要进一步鉴别病变性质时可考虑MRI检查。它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能更好地显示鼻窦内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一般不作为牙源性鼻窦炎的首选检查。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部分牙源性鼻窦炎患者血常规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但这并非特异性指标,因为其他非感染性疾病等也可能导致血常规改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血常规变化可能不典型,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鼻腔分泌物涂片及培养:若鼻腔有脓性分泌物,进行涂片及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并指导抗生素的选择。但牙源性鼻窦炎的致病菌多与口腔内细菌相关,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通过培养可以了解具体的病原菌情况,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四、综合判断
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来判断牙源性鼻窦炎。如果患者有明确的牙科病史,同时伴有鼻窦炎相关症状,口腔检查发现牙齿病变,影像学检查显示牙齿病变与鼻窦病变相关,即可考虑牙源性鼻窦炎的诊断。在判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症状表现和检查结果的影响,例如儿童因牙齿发育等特点,其牙源性鼻窦炎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更加细致地进行多方面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