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肾可通过中药内服、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方法治疗,其中中药内服分肾虚血瘀型和脾肾气虚型辨证论治;针灸选肾俞等穴,针刺有补泻手法且有疗程,推拿按揉腰部穴位要注意力度;中西医结合可与西医对症治疗结合,如控制血压和延缓肾功能恶化;儿童患者中医治疗要谨慎,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个体化治疗。
一、中药内服治疗
(一)辨证论治
1.肾虚血瘀型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临床表现可见腰膝酸软,腰痛如刺,痛有定处,小便不利等。治以补肾活血,可选用补肾活血汤加减,方中常含熟地、山茱萸等补肾之品,配以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之药。有研究表明,补肾活血中药可改善多囊肾患者的肾功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囊肿上皮细胞的增殖。
2.脾肾气虚型
患者多因久病耗伤,脾肾气虚,脾失健运,肾失气化。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腹胀,腰膝酸软,小便清长等。治疗当以健脾补肾为主,方用无比山药丸合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物有山药、白术、黄芪、党参等,起到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的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健脾补肾中药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延缓多囊肾病情的进展。
二、针灸推拿治疗
(一)针灸
1.选穴原则
常选取肾俞、脾俞、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位。肾俞为肾之背俞穴,可补肾强腰;脾俞健脾和胃;关元、气海培补元气;三阴交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通过针刺这些穴位,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有临床观察显示,针灸可以调节多囊肾患者的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帮助。
2.针刺方法
一般采用毫针针刺,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等因素调节针刺的补泻手法。对于脾肾气虚型患者,多采用补法;肾虚血瘀型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平补平泻或泻法。针刺频率一般为每周2-3次,10次为一个疗程。
(二)推拿
1.推拿部位与手法
可对腰部进行推拿,常用揉法、按法等。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用手掌根部揉按肾俞、大肠俞等腰部穴位,然后用拇指按压腰部脊柱两侧的肌肉,由上至下进行按揉。推拿可以促进腰部的气血运行,缓解腰膝酸软等症状。但在推拿过程中要注意力度适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进行操作,对于病情较重、囊肿较大的患者要谨慎使用推拿手法,避免因外力作用导致囊肿破裂等不良情况。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
(一)与西医对症治疗结合
1.控制血压
多囊肾患者常伴有高血压,西医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控制血压,如依那普利等。中医中药在降压的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态,减少西药的副作用。例如,在使用ACEI类药物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咳嗽等不良反应,而配合补肾活血的中药可以减轻这些不适症状,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2.延缓肾功能恶化
西医有一些延缓肾功能恶化的药物,如α-酮酸等。中医中药可以从整体调理的角度,改善患者的肾脏微循环,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等。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囊肾,在延缓肾功能进展方面比单纯西医治疗有更好的效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的肾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1.治疗谨慎性
儿童多囊肾患者在中医治疗时要更加谨慎。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在儿童中的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手法。中药内服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性味,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因为儿童的脏腑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和反应与成人不同,所以在选择中医治疗方法和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以安全、温和的治疗为主,优先选择对儿童身体影响较小的非药物或温和的药物治疗方法。
(二)老年患者
1.综合评估与个体化治疗
老年多囊肾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中医治疗时要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估。对于老年患者的辨证论治要更加细致,考虑其脏腑功能衰退的特点。在选择中药方剂时,要兼顾其整体健康状况,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老年患者的其他基础疾病。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在老年患者中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穴位的选择,因为老年患者的皮肤、肌肉等组织较为松弛,骨骼关节也可能存在退变,所以操作要轻柔准确,以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症状的目的,同时要密切观察老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