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的病因包括支气管、肺疾病(如占比80%-90%的COPD,以及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如严重脊柱侧弯、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胸廓等)、肺血管疾病(如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等)及其他少见原因(如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先天性口咽畸形等),各类病因通过不同病理机制导致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形成进而引发肺心病。
一、支气管、肺疾病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导致肺心病最常见的病因,约占80%-90%。COPD会使气道狭窄、气流受限,引起肺组织过度充气、破坏,导致肺功能进行性减退。长期的气道炎症、黏液高分泌等病理改变,使肺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逐渐形成,最终引发肺心病。例如,大量流行病学研究显示,COPD患者随着病情进展,发生肺心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其气道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影响肺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收缩和重塑。
2.支气管哮喘:反复的气道痉挛、炎症和重塑也可引起肺心病。哮喘发作时,气道平滑肌收缩、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长期反复发作会导致肺部结构改变,肺血管阻力增加。儿童哮喘患者若未得到有效控制,长期的气道炎症同样可能引发肺血管的适应性改变,进而发展为肺心病,但相对COPD来说比例较低。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涉及多种炎症细胞和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组胺等,这些因素参与了肺血管的重构过程。
3.支气管扩张:慢性的支气管炎症、扩张破坏了肺组织和血管结构,反复的感染进一步加重肺组织损伤,使肺循环阻力增加。长期的支气管扩张患者,肺内小动脉会发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改变,导致肺动脉高压,最终引发肺心病。研究表明,支气管扩张患者肺心病的发生率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病程长短相关,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是关键因素。
二、胸廓运动障碍性疾病
1.严重的脊柱侧弯:可导致胸廓畸形,影响胸廓的正常扩张和收缩功能,使肺组织受到压迫,通气功能受限。长期的通气不足会引起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进而导致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形成。脊柱侧弯患者由于胸廓形态异常,肺的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长期的这种病理状态会逐渐影响肺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肺心病的发病风险。不同程度的脊柱侧弯对肺功能的影响不同,严重的脊柱侧弯对肺功能的损害更为显著,更易引发肺心病。
2.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胸廓:可造成胸廓活动受限,影响肺部的正常通气。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累及胸廓关节等部位,导致胸廓的运动功能障碍,肺组织的膨胀和收缩受到限制,引起肺通气功能障碍,长期发展可导致肺心病。此类患者除了关节的病变外,肺部也会出现相应的病理改变,如肺间质纤维化等,进一步促进肺心病的发生。
三、肺血管疾病
1.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可逐渐进展为肺心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紊乱等有关。肺动脉内的小血管发生闭塞性改变,导致肺动脉阻力增加,右心后负荷加重,最终引起右心衰竭,发展为肺心病。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肺血管病理改变主要是肺小动脉的中层肥厚、内膜增生等,这些改变导致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
2.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由肺血栓栓塞症反复发作引起,血栓机化后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使肺血管阻力增加。反复的血栓栓塞导致肺血管的重构,肺动脉高压逐渐形成,进而引发肺心病。有肺血栓栓塞病史的患者,如果血栓未得到完全溶解,机化后阻塞血管,就容易发展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最终导致肺心病。
四、其他少见原因
1.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长期睡眠中出现反复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可导致机体反复出现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引起肺血管收缩,肺动脉高压形成。儿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如果未及时干预,长期的低氧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肺血管发育,增加成年后肺心病的发病风险。睡眠呼吸暂停时,缺氧刺激化学感受器,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缩血管物质,导致肺血管收缩,长期作用下肺血管结构发生改变。
2.先天性口咽畸形:如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等,可导致出生后即存在通气障碍,长期的低氧环境影响肺部血管发育,可能在儿童时期就埋下肺心病的隐患。先天性口咽畸形患者从出生后就面临通气不足的问题,机体为了适应低氧状态,会出现一系列的代偿性改变,包括肺血管的适应性变化,若未得到及时纠正,随着年龄增长,肺心病的发病风险增加。



